山羊集体放屁 为何导致飞机迫降?形成巨大烟雾(组图)

好奇心实验室 国际

在万米高空中,两千只山羊放屁,竟然能把飞机逼到迫降,你信吗?

2015年,一架货机曾装载2186只山羊飞往吉隆坡,中途因为货仓响起火警警报而迫降。



奇怪的是,在这期间,机组人员检查货仓时却并未发现火情,原来真实的情况,是山羊们受到“高海拔肠胃排气症”的影响,开始集体放屁。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屁体烟雾,引发了火警警报。

所谓的“高海拔肠胃排气症”,用更大众化的语言描述就是:人和动物到了一定海拔,总会忍不住放屁!

这种现象,那些去过西藏旅游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



在西藏旅游期间,很多朋友一定会觉得肚子里总是胀气,还老爱叫,最不能理解的是放屁变频繁了。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洗涤灵魂”、“净化心灵”的神圣感,全都被那一次次的bu~bu~声和四溢的“芬芳”给破坏了……


勉强撑过了高原反应的人,却在夜里三点被自己的屁崩醒,这是多么酸爽的一种体验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到了一定高度,人就会忍不住放屁呢?

这就要说起前面提到的那个高海拔肠胃排气症了。其实它背后的原理十分简单,主要是因为大气压力的差异。

人们走向高原,外界的气压逐渐降低。根据波以耳定律,人体肠道内的气体会随着外界气压的降低而膨胀。便会开始忍不住“排气”。



虽然在高处放屁的现象早已有之,可由于很多人羞于向他人诉说,因此这种现象真正被医学界发现,其实很晚。

在1980年的一个夏天,两位医学博士前往科罗拉多州西南部的圣胡安山脉徒步旅行。当他们上行到一定高度时,突然感觉自己的肠道发出了欢快的“呐喊”,并且周围的空气也开始变得“芬芳”了起来。

得益于这股强大气体的保护,一路上甚至没有虫子敢靠近他们……



后来,两人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报告,发给了《西方医学杂志》,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有这种情况的不止我一个人!

由于这种不可避免的症状,几乎每个登山者,都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体内的气体改变了自然环境。

根据《赫芬顿邮报》的一篇文章估计,仅仅是乞力马扎罗山,每年的登山者都会给这里带来75立方米的屁。

知道这种情况后,再看着那些山体周围缭绕的云雾,你会不会觉得有一股别样的“味道”呢?




在现实中,除了登山以外,恐怕对这种现象深有体会的,就是经常坐飞机的朋友了。

既然山羊放屁能逼飞机迫降,那人类也同样可以。

在2018年,荷兰一架从阿联酋迪拜飞往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际航班上,就有一名乘客在飞机上不停地放屁,引起其他乘客不满。

结果,这名乘客不但不知悔改,还毫不掩饰地一连放了好多个响屁!最终导致其他乘客与其爆发了严重冲突,最后,机长不得不将飞机迫降在了维也纳国际机场……




如果是在平时遇到飞机上放屁的情况,大家忍忍也就算了,可如果到了战争时期,这样的“意外”,会严重影响飞行员的战斗力。

为此,在二战期间,英国空军甚至下令封杀了一道国菜。

1940年,英伦空战正在激烈进行时,英国皇家空军突然发布了一条内部命令:将一道重要的菜肴从飞行前餐、机上餐的菜单中撤下,尤其严禁飞行员在执行任务前食用。

这道菜肴就是英国著名的国菜之一,茄汁焗豆(baked beans)



原因很简单,食用扁豆会导致腹部胀气,在密闭的飞行座舱内引发乘员不适,进而损害作战能力。

在地面或正常气压下,豆类引发的普通放屁,也许只会让人略感不适,但是在高空,由于气压下降,肠道内的气体比地面更加膨胀,从而导致飞行员产生更强烈的不适感,甚至疼痛,最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腹泻。

空中作战可能长达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出现这种肚子疼和腹泻是会要命的。



不过,人类之所以“有幸”感受到这种高空的“芬芳”,其实还是得益于航空技术的进步。

在飞机诞生之初,由于大部分飞机都是敞篷的双翼飞机,无法长时间在高空飞行。所以空中肚子胀气的问题,并没有那么明显,也不存在密闭空间影响别人的尴尬情况。

但是到了1930年代后期,航空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新型飞机开始使用封闭座舱,能够长时间在4000-5000米的飞行。



于是,多名机组乘员在飞机座舱内长时间共处一室,腹部胀气、放屁、腹泻等等问题就突然集中爆发……

面对这种情况,不堪忍受这可怕气体的人们,想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办法,有人发明了垫在座位下的屁垫,也有人提议机组给乘客发点防胀气的药物,还有人要求制定一项法律来打击在“飞机上放屁”的行为。

不过,看到最后,还是一家新西兰医疗机构给出的建议最靠谱。



Let it go

说白了就是有屁就放,放完一身轻
相关链接: 国际 山羊 飞机 迫降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原文地址: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538291

本页面专为移动设备优化,以便让你能够在Google搜索结果快速打开。点击下面链接访问更完整版本。

https://www.oneplusnews.com/news/62348f50648072e5271ae7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