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内蒙教育风波持续发酵 当地人究竟在争什么(图)

多维新闻 0

近日,中国在内蒙古地区推行教育新政,要求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通用语言,在当地引起不小的波澜,也受到国际媒体的聚焦。



2018年2月28日,呼和浩特民族实验学校校园开学首日,师生和家长运用蒙古族传统礼节互相拜年。(新华社)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关联和长期脉络。此项政策明显针对新疆、香港教育领域早前展现出来的严重问题,意在消除内部分歧并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却在作为“模范自治区”的内蒙古受到比较大的抵制,令外界颇感意外。

在众说纷纭、复杂难辨的信息流背后,这场风波究竟因何而起,官方与部分当地人又在争什么?

文化之争or福利之争


中国境外网络里正在持续传出内蒙古当地人表达不满的视频画面,部分西方媒体则习惯性地抛出了所谓“文化灭绝”、“种族灭绝”等骇人听闻的字眼。其实,即使在提倡多元化的美国、法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普遍性和强制性教育政策。

这项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与内部团结的教育政策,在国家层面有着理所当然的正当性,不可否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地方与族群特色,但是轻易地使用“灭绝”等字眼则明显是有些不负责任和危言耸听了。

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内蒙古此次教育改革只是将原来小学二年级起开设的《汉语》课程改为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国家统编《语文》课程,初中一年级将原来《汉语》课程改为国家统编《语文》课程。语文、政治、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全面推开后,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其他学科课程设置不变,使用教材不变,授课语言文字不变,蒙古语文、朝鲜语文课时不变。因此可以说,内蒙古现有双语教育体系并没有改变。











事实上,网络所传视频画面里的抗议人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另一类是学生家长。在一些观察者看来,他们所谈论的或许是“文化”、“民族”,其实更关心的可能是这项改革落地后将会触动其在教育领域的一些“福利”。

2016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就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和展现了内蒙古的“少数民族”在教育领域所享有的一系列“福利”。

其第七条称,“自治区对民族教育实行财政优先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和民族教育机构的发展需求以及办学经费的稳定增长。”而其第六章“投入与保障”部分的第37条至第45条则具体列述了由地方财政纳入、承担、拨付、倾斜、补贴、保障的多种事项,包括蒙古文教材、教辅资料、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或编译、审查,都需实行财政补贴或资金保障。

内蒙古政府官网在此次教育改革正式落地前的8月31日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及当地民族教育称,2007年秋季学期起,蒙汉双语教学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学年1,080元(1元人民币约合0.1465美元)、初中生每人每学年1,350元。其补助标准在2012年又有所提高,高中生每人每学年会获得1,890元。

在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程序上,内蒙古也有侧重于少数民族的途径,如这篇文章所列述的“高考加分、单列招生计划、单独划定录取分数线、设立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协作招生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

在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方面,内蒙古每年从计划总数中划出不低于15%的岗位,专门用于定向招录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

可见,内蒙古教育系统对本地少数民族有着力度比较大的扶持政策,而其关键指标就在于其民族身份、教材和语言。尽管正在推行的内蒙古教育新政远远不会将这些扶持政策抵消,或许被当地人认为至少释放了一个“信号”,其所享有的“福利”将来可能会越来越少,因此威胁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这可能正是学生和学生家长们有所不满和担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贫困县不愿脱贫”有着类似的逻辑。


有内蒙古当地人透露,内蒙古实行两套教育制度,其中一套采用蒙文教材和蒙语授课,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仅高考加分,课程和考卷难度都很低,而且拥有大量高校指标。但是一旦政府取消了蒙语授课,他们将不得不与汉语授课学生同台竞争。因此这场教材风波本质上是教育利益、高校资源之争,而不是民族之争、文化之争。

中国推进教育公平

在很多人看来,对以民族划分的差异化扶持与照顾政策,已经远离了公平和团结的初衷,固化了利益的藩篱,越来越滑向公平和团结的反面。

例如在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方面,近几年在中国舆论场里的争议持续高温。一方面,对少数民族的倾斜式扶持能够展现重视与平等的意向和观感;另一方面,单纯以民族划分的政策,实践中将会强化民族差异,未必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

民间反应比较强烈的一个现象是,北京、上海等相对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享有极佳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条件,因为民族身份可以享受加分,而在中国新疆、西藏、贵州等边远穷困山区荒原就读的汉族考生则得不到加分,其与当地加分少数民族考生之间的不同待遇将进一步加重其高考劣势。











事实上,中国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少数民族考生对汉族考生形成压倒性优势、汉族考生大规模改换民族身份为少数民族、汉族家长携子移民的现象。很多汉族考生和家长则对这种人为制造不平等的过时政策早已心生不满,如贵州省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反对现行高考加分政策的强烈声音或集体抗议行动。

不过在这几年,中国的高考加分政策也在悄然生变,出现了从以“民族为准”转向“地区为准”的趋势,也即逐渐淡化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普遍性标准,并将教育资源和指标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

例如,在中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山东,从2017年开始少数民族考生就已不是加分项目的一部分。山西、陕西等地区也有类似变化。而在教育部规定里依然保留的加分项目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界定缩减为“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事实上,内蒙古此番推进教材和语言统一的教育政策变动,是中国决策层“全国一盘棋”下的局部操作。西藏在2018年,新疆在2017年都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开始使用三科(语言、政治、历史)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作为“模范自治区”的内蒙古却落在了后面。

可见,尽管近几年在教育领域推进公平的举措触目可及,甚至引起较大轰动,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渐进缓慢的过程。

正如英语、法语的流行导致全球语言文化多样性遭到沉重打击,却也促进了人类的相互交流和文明进步,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强制使用单一语言教学维护和推广了本国的价值观体系,中国在仍然注重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统一本国教育语言,其实并无多少可供指谪之处。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双语教育引发外界关注 北京回应

在9月3日举行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询问关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双语教育的事情,并表示此事已引发当地民众不满以及外界人士关注,对此发言人华春莹予以了回应。



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约该国民众声称要支持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发生的旨在捍卫蒙古传统文化的抗议活动.(Reuters)


据中国外交部官网9月3日消息,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该问题时表示,有关报道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炒作,国家用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中国法律对此已有规定

她指出,近年来中国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语文、政治、历史三科教材,这三科教材自2017年开始就在全国所有中小学统一使用,不影响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其他学科课程的设置,蒙古语文课时不变,使用教材不变,授课语言文字不变,现有双语教育体系也没有改变。

最后她向提出该问题的记者反问到,“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有没有像中国这样制定专门法律并采取具体措施切实保护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呢?”

据了解,8月28日起,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内的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等地发起10年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抗议行动,原因或与部分当地民众担心减少使用蒙语授课会导致蒙古族文化逐渐消失有关。

对此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政府9月1日晚召开紧急会议,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出席,强调推进统编教材使用“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级干部教师要主动向学生、家长,以及群众宣讲政策,保证学生正常上学。”

另一方面,目前在社交媒体推特(Twitter)上流传着一则关于蒙古国前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Elbegdorj Tsakhia)对该事件发表评论的视频,根据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人权组织南蒙古人权信息中心(SMHRIC)提供的翻译显示,他支持这些旨在拯救蒙语的抗议活动,并敦促中方尊重蒙古族人保持母语的权利。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7170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