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印度敢开枪,我们也必须要有开枪的决心和准备

观察者网/补壹刀 0

9月7日,印军非法越线,悍然对前出交涉的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鸣枪威胁。9月8日,印度陆军竟然发表声明,反诬解放军先开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对观察者网表示,印度一向是言行不一、出尔反尔,一边跟中国和谈,一边采取越线行动;但中方采取了坚决反制,所以印度觉得没有达到给中国施压的效果,想要进一步施压。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认为,中方在应对上,首先要坚持对等原则,印度敢开枪,我们也必须要有开枪的决心和准备。“印度敢开第一枪,我们就不需要受到规则的束缚。”以下为采访全文。

观察者网:印度近期频繁越线挑衅我国领土主权,原因何在?

► 林民旺(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印度近期频繁越线挑衅,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印边界没有划定,中国周边的邻国现在只有印度和不丹的边界与我们没有完全划定。不丹很大程度上已经存在一个比较明确的边界线了,只是因为印度的影响,所以没有与中国签订协议。印度自62年之后,也在一直尝试着希望与中国解决边界问题,但双方的分歧比较大,尤其是印度方面很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想妥协。不过,这并不是当下最主要的矛盾,因为62年之后,中印双方实际上在边界是存在一个大致的实际控制线的,双方的实际控制状况也是大概清晰的。

由于中印边界没有完全划定,实控线又不等同于边界线,所以印度现在就不断地试图用改变实际控制的状况来改变实际控制线,以图为最终的边界谈判和划定打下基础。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年中印边境对峙一直时有发生,基本上每年都有。今年的这种中印对峙和印度在边境处的频繁越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印度在西段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其公路等等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改善之后,印度就更容易到达以前比较少到的地方,于是中印双方遭遇的概率变得更高,也就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摩擦,后来就有了6月15号的加勒万河谷事件。5月初的时候,双方主要是在加勒万河谷对峙,后来扩散到了中印边界的西段,多的时候同时有5个点都在发生对峙。后来6月15号之后,双方通过5轮军长级会晤对此事降温,有些点上脱离接触。



海拔最高的秋迪检格拉哨所的边防官兵,负责监视班公湖北岸

整个大环境降温之后,印度又觉得要恢复到之前的状况,于是在谈判时抬高要价,表现强硬。中方拒绝印度要求之后,8月底印度想通过扩大分歧的方式为其谈判加码,所以从8月底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得到印度又发起了一轮的越线挑衅,一定意义上讲印度是想抢占更多的无人山头,获得更大的战略优势和谈判优势,再要求中方从原来的一些对峙地点撤出。这就是印度近期频繁越线挑衅我国领土主权的原因。



西藏军区某团的巴弄卓康哨点 图自西藏军区微博@高原战士

观察者网:9月7日,越线印军竟悍然向我军前去交涉的部队鸣枪示威,为何印度胆敢做出这种举动?

► 林民旺:印度鸣枪的举动实际上是对中印边境管控机制的严重破坏,也是严重的挑衅行为。中印边境过去一直有比较明确的基本互动规则:双方遭遇时会互相喊话,拉起横幅互相警告,演变到今年时发生了一些肉搏,出现了很多械斗和推搡。

但今年6月15号加勒万河谷事件之后,印度边防一线部队觉得自己很吃亏,因为他们在肉搏过程当中多次败于解放军,导致其内部出现不同声音,认为他们要改变规则,要开枪。

于是加勒万河谷事件之后,包括莫迪和印度国防部长都说印度要开枪,要放弃遵守当下规则,实际上意味着印度开始抛弃了过去的边境管控机制,我认为,这对未来的中印边境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观察者网:中印局势波动,此前两国防长会面已经表示需要通过对话来解决争端,但印度前线依旧挑衅不断,怎么看印度这种前后不一的言行?

► 刘宗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印度一向是言行不一、出尔反尔,印度防长在前线跟我们谈、在莫斯科跟我们谈,印度外交部长也放出软话,说是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但是印度8月29号到31号却在前线采取了越线行动,占据了一些优势,于是就认为自己掌握了和谈筹码,因为他们已经采取了所谓“preemptive(先发制人)”的行动了,占到了便宜。占了便宜之后再谈判,就认为现在中国跟印度的对话,必须在印度已占据优势这一基础之上进行。

中方已经采取了一些比较坚决的反制措施,所以印度觉得没有达到给中国施压的效果,想要进一步施压。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有可能前线部队并没有遵守印度中央政府或高层的意图,擅自采取一些行动,因为印度前线部队的绩效考核、军官升迁,都与能够蚕食多少中国领土相挂钩。

观察者网:现在印度国内新冠疫情尚未控制,经济又下跌,一时看不到好转迹象,这是不是意味着近一段时间内印度操纵中印边界矛盾的事情还会再发生?

► 刘宗义:印度的疫情和印度国内的经济形势是印度对华采取主动挑衅行为的背景,但并不是说印度的挑衅行为是为了转移的国内注意力、转移国内矛盾。在中国面临美国压力的国际大背景下,印度主动配合美国向中国施压,以达到其修改当前实控线的目的,这是印度的主要意图。

甚至一些印度战略精英希望,能够通过印度的一系列积极进攻行为夺取阿克赛钦。印度可能有这方面的考虑,但现在还不是太明确。所以对于印度的挑衅行为,中国必须坚决反制,要对擦枪走火、发生军事摩擦做好准备。

中国一直是非常克制的一方,我们无意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如果印方有意地挑起冲突,中国方面必须给予迎头痛击。

观察者网:印军进犯我国边界的行径会愈演愈烈吗?我方如何反制?

► 林民旺:我认为印度短期内不会轻易地从争议地区撤回。现在印度已经大兵压境,谋求的就是在这种绝对优势下,中方能够按照它的意愿解决边界问题。至少今年,中国也不会轻易地让步。所以短期内,中印边境稳定下来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印度是完全有可能在边界上进一步挑衅中国,因为印度目前在边境拥有很大的战术优势。

作为我方的回应:

第一,要对等。印度敢开枪,我们也必须要有开枪的决心和准备。印度敢开第一枪,我们就不需要受到规则的束缚。



西藏山南军分区部队在海拔4500多米陌生地域组织实弹射击 图自@高原战士

第二,在中印问题上,我们不要过于“顾全大局”。现在印度已经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已经破坏了中印关系大局。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印度已经成为美国对华的马前卒。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还是要对印度采取各种对等的反制,不能纵容,不要过度克制。

落到具体做法上,自然还是要有理有利有节。有理,是指我们要站在道理的一方,比如印度先开枪,我们随后开枪则不受约束;有利,是指要照顾到我方一线官兵的处境,一线官兵条件很艰苦,不能让我们的一线官兵吃亏;有节,是指我们的报复要对等。

同志们放心!对印大打中打小打,我们都准备好了

45年来,中印边境没有一声枪响的局面,被印度人打破了。

虽然这次印度人是朝天鸣枪,但是性质是十分恶劣的,也是严重的军事挑衅。下一次,印度会否将枪口对准中国边防官兵?随之而来的严重后果,印度人承受得起吗?

那么,为什么印度这次会做出如此危险的举动?面对印度人不断升级的挑衅和“打响第一枪”的冒险,解放军是否做好了准备?


8日深夜,中国西部战区发言人发出一份声明,一下子炸开了舆论场,声明表示,非法越线进入班公湖南岸的印度军队星期一向前出交涉的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鸣枪威胁,中国边防部队被迫采取应对措施稳控现地局势。

发言人指出,印军的行径性质十分恶劣,中方提出包括印方立即撤回越线人员、严肃查处鸣枪挑衅人员等严正要求。



印军向中国军人鸣枪威胁,违反中印在1993年和1996年达成两个协定,违反双方达成的一系列共识,打破中印边境45年来没有枪声的纪录。

众所周知,中印边境地区之所以保持了40多年的大体平静,就是因为双方都遵循了不在冲突中开枪的规约。两国军人今年6月发生了械斗并导致伤亡,然而直到那时双方仍然没有开枪。

而印度军方在中国方面发布声明后十几个小时,才出来了一份姗姗来迟的声明,声明内容完全倒打一耙,称“2020年9月7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试图接近我们在实控线上的一个前沿阵地,当我们的部队劝阻时,是解放军向空中发射了几发子弹,试图恐吓我们的部队。”

声明还说:“尽管受到严重挑衅,印度军队仍然保持了极大克制,表现出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



这说法,跟几小时前所谓的印度军方人士透露给印媒的说法可不太一致啊。

据印媒8日早晨的报道,7日的对峙中,印度军方曾在班公湖南岸向空中开枪射击。



怎么,是口径还没有对好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印方对倒打一耙这一招已经使用得炉火纯青了。中方这次率先发出声明,打了印方一个措手不及,在印方声明出来前,印媒没得到统一口径,指责是中国军队开了第一枪,并把边境局势升温的责任归到中方近期在班公湖地区加强警备,却只字不提印方军队先多次无理越线、挑衅中方的事实。

不过另一方面,虽然印媒在报道事实时颠倒黑白,却不约而同的强调尽管发生开枪事件,但目前“局势已经得到控制”。

上周五,中印防长才在莫斯科见面,呼吁中印双方应努力尽快使一线部队完全脱离接触,在边境区域实现冲突降温。

印度外长苏杰生此前也多次表态,就在7日当天,苏杰生还对媒体表示,中印的边界情况和两国的关系“无法脱钩”,认为当前双方边境间的紧张局势可能会影响中印关系。他也说,中印双方需要就当前的边境局势在政治层面进行“非常、非常深入的对话”。

印度当局是在唱双簧吗?这跟前线态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毫无疑问,这是印度人“打响了第一枪”。当然,印度人也给自己留了一定余地,没有把枪口对准我们的边境官兵。

上一次经历了加勒万河谷致命冲突,印军在越线挑衅后遭到惨败死亡20人,莫迪政府就在国内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在印度全国党派大会上,莫迪政府宣布改变过去的规矩,将中印边境的开火权下放给一线部队。



但是,这个动作更多是为在最短的时间里平息当时印度军队内部的怨气,以及印度国内包括反对党在内对莫迪政府的指责。展示莫迪政府在边境问题上的强硬姿态,让自己尽快摆脱舆论压力,凝聚民众对政府的支持。

但是,这个“临时补救”的措施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让中印边境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位研究印度问题的专家告诉刀哥,在1962年短促的中印边境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击溃印军,主动退回战前实际控制线。但在中印1962年战争之后,双方仍有交火。比如,在1967年也爆发了军事冲突。印度媒体称,双方有数百人死伤。

这种边境互有交火局面一直持续到1975年。根据《印度报》的资料,中印最后一次交火发生于1975年10月20日,当时有印军边境巡逻队4名官兵死亡。

在此之后,双方都将发展本国经济列为重要的任务,国际的大环境也向着和平与发展的趋势转变。而中印漫长的边境线也需要稳定下来,否则这两个人口巨大的邻国就会错失发展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中印双方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达成了两个协定,形成了在边境发生摩擦和对峙时,都不动用枪支的默契,因为一旦开枪就容易使摩擦升级,导致后续一系列的不可控风险。

可以说,如今印度边境部队首先开枪,让莫迪政府的“临时补救”措施充分暴露了危险性。相当于把一只十分危险的猛兽放出了“笼子”。但是,印度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可能付出的代价做好准备。

一旦中印边境和平被打破,这个代价是印度很难承受的。



 有专家告诉刀哥,莫迪在两个多月前把开火权下放给军队一线,也是很犹豫的。因为他没有直接下令印度军队可以直接在中印边境摩擦中动用枪支火器,这还是保留余地的。很显然,莫迪在平息国内不满的时候,也不想把中印矛盾升级成战争,无法调和。

而这一次印度边境部队开枪之后,人们最关心的是,这次开火后下一次怎么办?枪口会不会对准中国边防部队的官兵?

如果印度真的是上下合作,处心积虑要打开“潘多拉魔盒”,那么中国军队将用实力和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这个算盘打错了。

从印度媒体的报道和一些分析评论来看,印度人似乎有一种“投机”的心态。就是想趁着中美关系“自由落体式下坠”,美国政府不断对中国实施各种前所未有的疯狂打压,来从中谋取对自己的利益。

比如,印度以为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尤其是在东海、台海、南海地区美国侦察机与舰艇对中国的抵近侦察行为越来越频繁,距离越来越近,所以中国在西南方向力求“稳”字当头,可能会有求于印度,一次趁机想“拿”中国一把。

所以,一方面,印度在中印防长和外长沟通渠道上,也强调谈判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印度一直都是两手并用,在保持接触的同时,另一手展示自己的强硬。目的是催促中方尽快接受印度方面的不合理条件。

这其实跟《水浒传》中,那个泼皮“牛二”的形象神似。如果不答应条件,就闹得更大。最后成了刀下鬼。



随着这次事件的发生,不少中印问题专家都跟刀哥提到一点,中印“ 擦枪走火”的可能性的确越来越高。

现在已经是这轮中印对峙的第四个月,之前洞朗对峙也没有这么长,而且经历了加勒万河谷的冲突,说实话印度一线官兵的压力很大,他们的心理、身体和思想上都到了极限。

一来,印度现在国内疫情很严重,几乎到了实控的边缘。眼下已经超过巴西成为世界上疫情第二严重的国家,仅次于美国。而且,印度单日新增感染人数不断创下历史纪录,已经突破了9万人。

二来,双方发生对峙的地区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而且随着冬季到来,条件会更恶劣。印度现在的补给能力与中国相比差了很多,而且疫情也重创了印度的经济。所以,印度想尽快解决。



印度方面倒打一耙,渲染“中国边防部队先开枪”更是令人可笑。

我们的官兵一直坚守底线“不开第一枪”。印度媒体经常搞这种来源不明,所谓“消息人士”的信息。同时,也不排除印度军队有一些势力,想误导舆论,把责任丢给中方。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有中国专家告诉刀哥,一方面我们要对印度放弃某些幻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让印度放弃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正如《环球时报》在社评中所说,印度至少在舆论层面被民族主义悲情和战略上的妄自尊大裹挟,处在进一步挑衅中国的跃跃欲试状态。

中方坚守“不开第一枪”的原则,在做和平解决边境纷争的努力,但这个国家的军队显然做好了一切准备,热爱和平的人民将支持解放军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采取任何行动。

如果现在的印度像1962年之前那样误判形势,那今天新德里将付出比1962年更惨痛的代价。



从目前来看,解放军对中印边境局势仍在掌控中,无论印度最终要大打、中打,小打,我们的军队都有充分的预案。之前我西部战区的几次演习,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希望印度避免犯历史上的错误,对局势产生误判,最后掉进万丈深渊。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800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