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付出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不准时下班”(组图)

往事叉烧 0






昨天有条新闻,一名小姑娘因加班过度而猝死。翻阅简历发现,小姑娘出生于1998年,只有23岁。

该公司知乎账号回应:“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尽管很快删除,但截图已在网上疯传。该公司后来发表声明,称网传截图为供应商员工个人所为,不代表其官方态度。

其实早在2013年,一名小学生已经看透一切,他写了一篇刷屏的作文《李家的城》,嘲讽李嘉诚“他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

李嘉诚说:“我需要寻找的只是利润。“

  

1928年,李嘉诚生于文人世家,父亲李云经是一个教书先生。

潮汕经商氛围浓郁,但李云经重义轻利,短暂弃教从商后,又跑回来从事教育。他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学有所成,长大后报效国家。

李嘉诚不负父望,三岁咏出《三字经》,五岁到观海寺小学念书。他放学回家,常听父亲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自己的未来想得很清楚:长大后,要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但乱世容不下书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年后,日本的轰炸机飞上了潮汕上空,学校停课。

李嘉诚对最后一课印象很深刻,那天,老师在上面给大家讲岳飞的《满江红》,并带领大家一起高唱了《义勇军进行曲》。

国家沦陷后,李嘉诚尤喜欢文天祥、陆游和岳飞的诗歌。

1939年6月,日军铁骑踏入潮汕,李云经无法继续执教,于是和城里的知识分子聚在一起,图谋抗日大计。老母尚在,李云经忠孝不能两全,只能放弃从军念头,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

战乱中,李云经带着一家子四处逃窜,最终步行十多天,去了香港投靠妻弟庄静庵。

那年,李嘉诚十二岁。

 

< 左二庄静庵 > 

庄静庵与李云经不同,他是个实用主义者,他打拼半辈子,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家,少年李嘉诚很崇拜这个舅舅。

而读书人李云经到了香港,与商业环境格格不入,非常失落,也不再教李嘉诚读书。他教育救国的理想破灭了,只能当个小职员,赚辛苦钱。

再后来,抗日进入最艰苦阶段,李云经把挣到的钱都捐去抗日。他看到那些富商动辄捐出上千万,李云经感到震撼,认为“实业亦可救国。”

自此,他教李嘉诚“学做香港人”。

李嘉诚领会了父亲的苦心,疯狂学习广州话。后来,李云经患上肺病,为了省钱供李嘉诚读书,他偷偷把药钱省下来,最终去世。

舅舅想资助李嘉诚完成学业,他拒绝了。父亲的去世让李嘉诚意识到钱很重要,他决定书不念了,出去赚钱养家。

母亲拉着李嘉诚挨家挨铺找工作,但生活艰难,李嘉诚后来回忆:“举目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世界原来是这样的,(我)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后来,他终于找到一份茶楼工作,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最大的愿望是睡上三天三夜。有时一恍神,茶都泼在客人身上。

李嘉诚什么工都做过,辞去茶楼工作后,他又去了舅舅公司,后去了五金厂,又去了塑胶袋公司,还卖过玩具。前后折腾了大几年,李嘉诚才成了经理。

舅舅说,“阿诚的阿爷谢世太早,阿诚许多想法,都像大人。”



与李嘉诚不一样的,是小他七岁的胡应湘。

胡应湘出生在富贵之家,父亲胡忠是香港的“的士大王”。在香港打的,打两辆,有一辆是他家的。

二战时,为避战乱,胡应湘母亲江素琛独自带领他,从香港回内地,在广东偏远的韶关、梅县等地避难,胡应湘自小受战乱之苦,因此也有个心愿,“我要为中国人做事”。

胡忠非常重视教育,五子四女都接受了最好的教育。胡应湘是第三子,后来考上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修读结构工程专业。

1958年,美国方面希望胡应湘留下,但胡应湘选择回国发展。

他对修桥建楼很感兴趣,学的也是这个专业,因此一回香港,父亲就顺水推舟给他办了中央建业有限公司。


 

就在胡应湘刚回香港这一年,李嘉诚终于靠努力赚到了第一桶金。他辞去经理,出来开了自己的塑胶厂,取名“长江塑胶厂”。

名字寓意是,“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

李嘉诚通过塑料花打开了市场,成了“塑料花大王”,年利润达到了100万港元。

但李嘉诚却饱受厂房租金困扰。当时香港发展迅速,业主不肯签长期,一到续租时,就大幅加租金。李嘉诚苦不堪言,他想,必须要有自己的地产才行。

1958年,李嘉诚也揣着资金,与胡应湘同时杀入房地产行业。

很快,李嘉诚在北角建起一座12层工业大楼,很快,他尝到了房地产增值的甜头。两年后,他又在柴湾建了一座工业大厦。

李嘉诚的策略与人不同,当地产商快速建楼卖楼时,他宁可少建、不建,而去发展物业服务,把楼盘捂在手上,做“收租”的人。

久而久之,楼盘越捂越多、越捂越贵,就捂成了大地主。

后来,银行发生挤兑风潮,快速建楼卖楼的模式崩塌,房地产行业一落千丈,李嘉诚看准时机,迅速大量买入,实力大增。

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公司,随后碰到香港股市大繁荣,他抓住机会上市融资,拿到大量的资金用以发展。随后一年里,公司土地储备翻了20倍。

1972年,媒体将当时上市的几家华资地产公司,称为“华资地产五虎将”,李嘉诚排在最末。另外四家分别是,李兆基等三人的新鸿基、陈曾熙的恒隆、郑裕彤的新世界,以及实力最强的合和实业。

合和实业,背后就是胡应湘。

这一年胡应湘实力达到同行顶峰,他比李嘉诚提前3个月上市,且市值远超李嘉诚。在一众地产商中,风光一时无两。

《不图安逸创大业——胡应湘》一文,如此描述他:“(胡应湘的)合和是五虎将中最早成为上市公司的股票,股价凌驾于其他五虎将成员之上,俨然成为老大哥。”

而李嘉诚,从实力和声誉上,都只是个小弟。

但两个地产商,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上下一片赤贫,光溜溜什么都没有。念着“报国为民”的胡应湘,毅然回到大陆,建了港资的第一个酒店、第一个电厂、第一条高速公路.....

有人笑他,中国的老百姓只买得起自行车,你修六线的高速公路有什么用?

胡应湘觉得:“把必需的硬件跟上去,电厂、高速公路等,中国一定大有希望,我正好可以为国家做这件事。”

他找到李嘉诚等人一起建设,但他们只愿出钱,不愿出力,胡应湘便一人包下了所有策划,并担任总经理,大陆没什么他就建什么,时人称他为“中国敢死队”。



时任新华社社长说,如果他留在香港,将会是香港首富。但胡应湘回答:“赚钱对我而言,只是身家加多一两个零,没分别。但如果做的事,可以给人更多收益的话,作用更大。”

有人发现,他在大陆的项目都是基础设施,胡应湘说:“我搞房地产会赚更多钱,但我不做。”

后来,他甚至把发电厂直接交给国家。

胡应湘对大陆毫无保留的投入,并不符合经济规律,经济学家张五常评价,“这种非市场因素的定义,就是投资者的爱国情怀。”

 

胡应湘进入大陆时,李嘉诚迎来了最高速的发展期。

上市后,李嘉诚资金充裕,趁低价大量购地,短短5年间,他拥有的地盘就直逼当时最大的地主——置地。

香港有句老话,“憾山容易,憾置地难”。为了打败置地,李嘉诚发起豪赌,他向银行贷了大量资金,在遮打地铁站上的兴建权的竞标中投入大量资金,一举击败置地,打入了香港寸土寸金的中区,成为了中区地王,声名鹊起。

随后他发动一场又一场的商业大战,其中,为拿下九龙仓(货运港),李嘉诚大举收购,短短时间内,买入散户2000万股,差点吞下九龙仓。

置地、九龙仓皆是怡和旗下,而怡和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

李嘉诚打置地,攻九龙仓,逼得怡和惊慌失措,向汇丰银行求救。汇丰银行出马后,李嘉诚卖给汇丰一个人情,鸣金收兵,小赚几千万走人,又把枪口转向了和记黄埔(下称“和黄”)。

和黄,亦是香港四大洋行之一,排名第二。

彼时,李嘉诚的长江实业资产6.93亿,和黄市值高达62亿,十倍之差。想收购和黄,如蛇吞象。但李嘉诚卖了汇丰银行人情,便借势游说,从汇丰手里低价买下和黄股份,入主和黄。

这场商战兵不血刃,赢下了令人震惊的利润。此后,和黄与长江实业一起,成了李嘉诚旗下的“长和”。

经此一役,李嘉诚几是富可敌国。

英国《泰晤士报》惊叹,“有强大的中国做靠山,这些华商新贵们如虎添翼,他们才敢公然在商场与英商较量。”

1981年,《远东经济评论》以“李超人”作为封面。自此,“李超人”成为李嘉诚的代名词,白手起家,也能改变命运,李嘉诚成了狮子山精神的化身。

一时间,香港人皆以李嘉诚为偶像,甚至称他为“民族英雄”。

   


在香港市场飞速发展的时候,胡应湘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跑到内地兴建了广深珠高速公路、虎门大桥、皇岗口岸等等,总投资超过了510亿元人民币。

当时的领导夸他是“勇敢的中国人”。

英国《投资分析》杂志评价,“(合和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最纯粹的以中国为投资对象的私营公司。”

有人笑他,“不自量力”。

但他始终保持对内地的信心,“我不是傻瓜,我爱的是祖国,我们国家很穷,需要很快富强起来。”

  


1983年,一直想改善大陆交通的胡应湘,找到了珠海市市长梁广大,向他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构想。

他觉得,如果能从珠海的淇澳岛,跨过国内伶仃岛,连接一座桥到香港屯门,一定能让珠海腾飞。这个设想非常宏大,可行性也经过了漫长的评估,梁广大说:“伶仃洋大桥的有关资料至少有两吨。”

但如果建了桥,货物就不用再经过码头了。

而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其多数利润来源于香港和深圳盐田港的码头。胡应湘的设想,无疑对李嘉诚造成了冲击。

李嘉诚不好出马,向胡应湘发难的是他的手下大将霍建宁。霍建宁被称为香港的“打工皇帝”,是李嘉诚最重视的一把手,他听闻这事,在媒体上强烈反对,认为建桥不划算。

胡应湘公开驳斥了他,胡应湘一直认为,“我们要顾及自己和公司的利益,但最主要是顾及社会各方利益。”

霍建宁当时在米兰,正忙得焦头烂额,但还是迅速召开电话会议,越洋炮轰了胡应湘,他放话,“若Gordon(胡应湘)要起桥,自己赚到钱,我恭喜他...(但)你去做世界(打劫)不要紧,你就不要做我世界,这可是会死人的。”

胡应湘毫不动摇,说:“我等着他的恭喜。”

战况升级,原本任职于合和集团的李泽钜(李嘉诚长子),也直接离开了董事局。

为了打破阻拦,胡应湘拉了除李嘉诚外的四大家族来站队,包括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郭得胜之子),甚至还拉了澳门赌王何鸿燊,以对抗李嘉诚集团。

但要建起这条桥,困难依旧重重。

提出建议十年后,珠海才公布了这个方案。到了新千年,伶仃洋大桥项目最终被搁置了。2003年后,才成了往后的港珠澳大桥项目。

后来记者问胡应湘,说:“你为这个事情呼喊了20年,最大的阻力是什么?”胡应湘回答:“最大的阻力来自香港某些财团。”




1990年后,为了更大程度地参与改革开放,胡应湘几乎把合和的业务都迁往大陆,为此放弃了不少境外轻松赚大钱的项目。

有人质疑他,他回应:“投资内地,我从未有过担心。”

与此同时,六十年代曾说“不会将资产转移海外”的李嘉诚,开始大举进军海外。一开始他在温哥华购置物业,后来在休斯顿又买下商业大厦。数年后,他在北美洲拿下了28幢物业。

当时,加拿大经济衰退,而李嘉诚投了100多亿港元。

一位加拿大的官员对李嘉诚着了迷,他把李嘉诚的肖像挂在办事处,提到李嘉诚就称赞不已,说:“那是我的英雄人物。”

1991年,李嘉诚不断增购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仅个人就占了46%的股份,总投资额达到了80亿港元,轰动一时。

再后来,李嘉诚两个儿子加入加拿大籍,一名熟悉中国文化的加拿大官员,把李嘉诚称为“加拿大的赵公菩萨”。

李嘉诚大举进军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引起了很大争议,港人纷纷骂他“走资派”。李嘉诚回应:“别人怎么说,我并不在意。”

1999年,《福布斯》发布,李嘉诚坐稳亚洲首富的位置,自此远远甩开胡应湘。2020年的香港富豪榜上,曾压过李嘉诚的胡应湘已掉出40名。

记者问胡应湘:“合和发展了很多基建和能源项目,李嘉诚他们则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建楼和卖屋上,不断累积财富,事后看,会不会有点酸溜溜?”

胡应湘淡淡回答:“我不觉得酸溜溜,财富和成就是老天爷决定的。”



登上香港首富那年,李嘉诚拥有的私宅物业数量占全港七分之一,和黄在葵涌港的12个泊位,处理港口近一半的集装箱。旗下的百佳超市,吞掉香港近七成超市市场。

李嘉诚旗下,共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建、电能实业,所在领域渗透了整个香港,有人评价,“港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笼罩在李家旗下。”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质问,“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营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超市、电信公司,全靠垄断和结盟赚钱。”

曾视李嘉诚为偶像的宗庆后,评价说:“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2012年,李嘉诚说:“我对香港特别有感情,永远爱自己的国家也爱香港。”

他强调,长和系不会从香港撤资。

2013年,一篇小学生作文《李家的城》在网络疯传,文章写,“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

倒数第二句,文章写道,“他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

彼时,香港刮台风,经常在下班时间刮,打工仔们嘲讽,“连香港的台风都为李大老板着想,专挑休息的时间刮”。因而,香港流传“李氏力场”的说法。

3月,社会团体抗议,要求政府设立“李嘉诚税”。李嘉诚回应,“树大招风”。

不久后,李嘉诚旗下工人,因15年没涨工资而抗议,抗议者贴出李嘉诚大大的头像,下面写着四个大字,“贪得无厌”。

领头者说:“他只想赚钱。”

面对争议,李嘉诚反复强调:“我是一个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无论高的,还是矮的,我都不想有。我仅仅就是一个商人而已。

2014年,李嘉诚“岚山”项目开盘,首批260个单位中,有43个单位是微型公寓式单位,部分住宅的居室面积只有8平方米,创下香港“最小户型纪录”。

有媒体称,香港单人监狱,也差不多有7.5平方米。

时人称之为“劏房豪宅”,是高级版的“棺材房”。



< 《李家的城》原文 >


与此同时,胡应湘一直呼吁,香港要发展郊区,引起了社会上巨大反响。胡应湘说:“香港是弹丸之地,容纳七百万人,为何要保留百分之四十至六十土地,不准居住?”

他质问:“为何我们容许野猪到处跑,而人们被迫住劏房、笼屋?”

2018年1月1日,港珠澳大桥全线亮灯,这条桥缩短了香港、珠海、澳门之间的距离,大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被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三天后,胡应湘受邀,站在了港珠澳大桥上。

他感慨,中国的桥梁建设已是世界级水平,他说:“当年说要自己出钱建桥,是因为地区的发展需要,所以才去推动。其实谁建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建出高水准的大桥。”

与胡应湘不一样的是,李嘉诚进入内地后,继续沿用香港模式,他大规模囤地、捂地,并等待租金上涨。

1993年,他拿下北京誉天下别墅项目,房价2千一平米,直到2015年楼盘才开发完毕,此时房价已经涨到4万一平米,暴涨二十倍;2005年,他又拿下浦东世纪大道,历时十一年开发完成,转手一卖,赚了100多亿。

此外,他还拿下了古北新区项目、世纪盛荟广场、成都南城汇项目等等,一个捂得比一个长。相比之下,内地开发商从拿地到开盘,平均是8个月。

后来政府规定,买下地后两年内必须开发,但没限定开发完全是多久,李嘉诚利用漏洞,一开发就开发了好几年。

他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低价拿地、缓慢开发、坐等升值、出售获利。政府追围堵截,才堵上这个漏洞。

到了2012年,新《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发布施行,进一步在法律上完善了闲置土地的相关制度。此后,李嘉诚便开始抛售核心资产。

他卖掉了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南京国际中心金融大厦等内陆资产。在香港,他也开始进行资产抛售,这包括百佳超市、嘉湖银座商场等资产。

从2013年到2019年,李嘉诚在内地和香港,共卖出20多处资产,拿到2000多亿的现金,资金大量流向英国。

抛售资产的行为让当时的港人很失望,有人评论,“在香港最艰难时他们家想放弃香港的态度,每个香港人都看在眼内,记在心上的。”

抛售大量资产后,李嘉诚用天量的资金,买下了英国四分之一的电力、三成的天然气供应、7%的供水和四成的电信市场,以及大量的码头、交通、土地等等。

时人称,“李嘉诚买下了半个英国。”

李嘉诚说:“香港需要寻找未来,大陆需要寻找未来,大中华区需要寻找未来,全世界都需要寻找未来,但是我需要寻找的只是利润。”

而胡应湘说:“因为我是100%的中国人,我更希望在中国做出成就。” 



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李云经因牵挂甚多,无法建功立业,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李嘉诚身上,盼望他出人头地,报效国家。


多年后,李嘉诚终是身显名赫,关于“奸商”的争议也随之而来。

李嘉诚说:“如何回报社会,这个分歧巨大。难道商人应该亏本,去补贴国家和政府吗?这显然是荒谬的。”


他说,我不是道德家。


记者当面问他,中国人的观念都觉得无商不奸,是这样吗?李嘉诚回答她:“其实世界今天来讲,有哪个行业没有坏的(人)?”


刚过去的2020年,英国疫情反复,李嘉诚以及其背后的资本帝国已慢慢淡出国人视野,但关于资本的讨论却从未真正停止过。

昨天,23岁的女孩加班猝死新闻出来后,那句“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引起无数争议。底下有人问:“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一名大V转评了这个问题,他说:“社会当然有问题,不知反省的资本也是社会问题。”

部分参考资料:

[1]、《李嘉诚内地财富密码:捂盘》,观察者网

[2]、《李嘉诚全传》,陈美华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5988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