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的确需要学日本,但不是要学“小快灵”

体谈 0

篮球世界杯,日本1.72米后卫河村勇辉打出现象级表现,率队逆转芬兰队。让国人惊叹的同时,“中国男篮'高大化'的改造是路线错误,应该向日本学习重拾'小快灵'”的声音也开始涌现。显然,这并不理性。对于身处三岔路口的中国男篮来说,认准一条道勇往无前,至少有33%的概率到达终点,在这个过程中,依赖的是披荆斩棘的勇士,依赖的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探索精神。对路线的犹豫、反复只会适得其反。

去年的足球世界杯,日本连克德国、西班牙两大豪门,国人惊呼:《足球小将》 梦想照入现实。正在进行的篮球世界杯,日本打出队史最佳比赛,战胜拥有马尔卡宁的欧洲劲旅芬兰队,国人又是一片哗然:《灌篮高手》也来了?打出现象级表现的1.72米日本河村勇辉,被视作了现实版宫城良田。



今年的世界杯,日本男篮被分在E组,同组三个对手分别是德国、芬兰和澳大利亚,本就是死亡之组,加上八村垒未随队出战,赛前外界一致认定日本不仅难以出线,而且一胜难求。

结果没想到,面对NBA最快进步奖得主马尔卡宁领衔的欧洲劲旅芬兰,日本队在一度落后17分的情况下上演了末节大逆转,身高只有1米72的小后卫河村永辉独得25分9助攻,成为获胜头号功臣,在获得赞誉一片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关于中国篮球是否应该学习日本,重拾“小快灵”的讨论。



中国人对于日本的情感一向复杂:囿于历史恩怨,对这个邻国的好感度有限,但却不妨碍日本车、日本电子产品的风行,境外旅游也长期把日本作为主要目的地;体育领域一向中国俯视日本,却不得不承认,好几代中国青少年的体育经历中,《足球小将》、《灌篮高手》都发挥了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是,当日本人一而再、再而三交出令人惊叹的成绩,我们的情感愈发复杂,震惊、羡慕、推崇、反思,最后是哀己不幸怒己不争。“向日本学习”、“日本人都行,我们为什么不行”的论调蔓延社交网络——不仅西方的月亮很圆,东边的月亮仿佛更圆。

所以,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吗?如果是,那应该学什么?

竞技体育,成王败寇,日本男篮在与芬兰一战中的表现也的确令人感佩。但仅仅因为这一场比赛,就妄下结论,认为日本篮球已经走在中国前面,甚至呼吁立刻调头,追随其脚步,这显然不是理性的做法。

而真正理性的声音,还是来自篮球行业内部。在日本战胜芬兰之后,前中国男篮队员焦健发微博感慨,说他曾见识过日本篮球青少年训练体系的倾尽所有,日本官员当初表示要经过15到20年的努力让篮球崛起,如今的成绩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事实正如焦健所说,日本男篮能有今天的成绩,背后是几代篮球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多年来一直积极筹备和计划,目标就是成为亚洲最出色的球队,在世界大赛上证明自己。

不过,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在本届世界杯之前,日本男篮两次亮相世界大赛,都表现惨淡:尽管拥有两位NBA球员——八村垒和渡边雄太,但他们2019年世界杯五战全败场均净负26分输得灰头土脸;2020年东京奥运会,他们凭借东道主身份时隔44年重返奥运舞台,但小组赛连续惨败给西班牙、阿根廷和斯洛文尼亚,未能出线,当时日本国内球迷同样极度失望。



过去几年,中国男篮的确陷入低谷,背后是新老交替等种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认清现实,摆正位置,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场惨败和日本男篮的一场爆冷获胜,就妄自菲薄,乱了方寸。

曾几何时,中国篮球也曾经以“小快灵”著称,是日本乃至全亚洲难求学习和追赶的对象。然而,当初称霸亚洲的中国男篮,却也很难在世界大赛中打出突破性的表现,直到“移动长城”的出现,才真正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一席之地,有了和欧美诸强掰一掰手腕的实力和勇气。

再后来,姚明退役,但中国男篮延续了内线建队的理念,从易建联到周琦,虽然难以重现北京奥运会的荣光,但也不乏振奋人心的经典战役。过去几年,姚主席大力推进“校园篮球”,同时给国内青年才俊开绿灯,鼓励他们出国锻炼,已经收到一定效果。

前不久的U19篮球世界杯上,以杨瀚森、王俊杰、王浩然为代表的“锋线群”已经开始展现天赋,他们高大、灵活、技术全面,而且敢打敢拼,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因为一时得失就放弃既定路线,回头重拾小快灵,无疑是开历史的倒车,除了在重复摇摆中蹉跎时光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如果说,日本男篮值得中国学习,那么值得学习的内容,不是他们“小快灵”的比赛风格,也不是一句空泛的“拼搏精神”,而是他们一往无前的坚定态度,一旦认准了一个方向,就别再患得患失,摇摆不定,今天学欧,明天学美,后天甚至又要回头学日……。

中国男篮于去年11月正式聘请前塞尔维亚主帅亚历山大-乔尔杰维奇来执掌教鞭,自他上任以来,就开始了“大型化”的改革。在他手下,身体条件出色的年轻球员如崔永熙、张镇麟受到重用,而个人能力出色但打法有局限性的后卫郭艾伦却遭到“弃用”。迄今为止,这番改革的结果尚不确定,但目标和思路都很坚定。

现在中国篮球正值多事之秋,CBA球员转会问题上的争议、规划球员的决定及人选,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影响,想要在短期之内就取得优异战绩,本身就不太现实。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更要避免轻易怀疑自己,摇摆不定,而是要坚定路线,相信事在人为。



回首过往,咱们中国男篮曾吃过不少摇摆不定的亏——自从2004年第一次有“洋帅”执教以来,中国男篮的主帅人选似乎一直在美、欧、中之间徘徊往复,哈里斯、尤纳斯、郭士强、等画的、扬纳基斯、宫鲁鸣、杜峰、李楠,再到乔尔杰维奇,每一次方向上的调整,在当时似乎都有其客观理由,可结果却是哪条路线都没坚持走到底,最后搞成一个四不像,白白耽误了时间。

其实不只是篮球,中国男足也同样如此:1992年,施拉普纳执掌中国男足,成为男足第一位洋帅。此后的30年里,来自英格兰的霍顿、荷兰的阿里汉、塞尔维亚的米卢、福拉多、西班牙的卡马乔、法国的佩林、意大利的里皮、卡纳瓦罗……他们都曾在国足主帅的位置上从满怀期待到黯然离去。

如今到了扬科维奇,他的冒险刚刚开始,可是他的结局,却几乎已经注定——这取决于国足在2026世界杯预选赛的成绩,而以国足现在的实力,闯入世界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实际上,洋帅与土帅各有优势,但也都有其短板。30多年来,国足学来学去,目的都是为了要出成绩,可“急功近利”的结果,是我们在不断换帅、尤其是不同风格的主帅的情况下,战术缺乏延续性,谁都想着一锤子买卖,结果对于更基础的青训、人才培养投入不够,结果不仅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还失去了未来。

而我们的邻居日本,足球职业化比中国起步还晚,但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学习巴西足球的技术流风格,并且深扎青训与校园足球,十数年后终于开花结果,成为亚洲足球的优秀代表。



体育都是相通的,篮球也好,足球也罢,想要真正提升内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切不可将目标局限在一届世界杯甚至一场比赛的成败得失之间。

中国早过了要向世界证明自己存在感的阶段,现在的我们,应该要足够自信,脚踏实地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即使征途中还有波折险阻,也不必慌乱失措,轻易怀疑和否定自己。

中国早过了要向世界证明自己存在感的阶段,现在的我们,应该要足够自信,脚踏实地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即使征途中还有波折险阻,也不必慌乱失措,轻易怀疑和否定自己。

身处三岔路口,认准一条道勇往无前,至少有33%的概率到达终点,在这个过程中,依赖的是披荆斩棘的勇士,依赖的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探索精神;

而上午选A中午选B晚上选C,可能只有中午还能碰碰运气,因为——早晚都会失败。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3/08/27/12488546.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