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地铁偷拍”事件,何以酿成半个月网络审判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 在这场网暴中,到底谁是受害者?(人民视觉 / 图)

“2023年6月21日,张某就读硕士的学校四川大学发布情况通告称: 经查实,张某存在违反大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行为,考虑到张某已经公开道歉,且取得对方谅解,本着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给予张某留校察看处分,以及留党察看处分。

“我们看到的是水面上的一座冰山,以为这是山的全部,其实下面暗流涌动,真正能够左右这个冰山移动方向的,是下面那些我们看不见的部分。”

唐映红形容,这种对张某层层加码的信息披露,是在按照公众意愿塑造“完美加害者”。“真相是什么不重要,如果说谣言有100万的阅读量,辟谣最多只有1000的阅读量。”

“在‘流量为王’的发展形势下,网络流量成了很多人的价值标尺、利益之源。当一起网络事件成为全民热点之后,很多人会借此炒作,导致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文|南方周末记者 郑丹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蔚婷

你有想过,在无形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失去了身份,会成为匿名的野兽吗?

事件发端于2023年6月7日11:39,张某在微博发布一段内容,称广州地铁8号线上一个“猥琐老头”盯着自己,并将手机镜头转过来偷拍。

在文案下附带的视频里,一位身穿白色方格短袖、搭配黑色短裤的中年大叔,蹲在张某脚边盯着手机。张某问他:“你刚才是在拍我吗?打开你的相册。”

这条“抵制偷拍”的微博引起一些网友共鸣。但很快,事情陡然急转。官方回应,当事男子并无偷拍行为,双方系误会,事发当天已达成和解。自此,张某的名字数日霸榜热搜,其读书的高中、本科、硕士学校,以及实习企业一同卷入舆论漩涡,接受大众的审视。

南方周末记者向张某发送了采访请求,但截至发稿尚未回复。她已将自己各个社交平台账号上发布的内容全部删除,仅剩一条对当事男子的道歉声明。

从肇起到息声,不过一周左右。单看起因,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受访者眼中,无一不觉得这是件小事。但张某或许没有想到,自己一个举动会击中如此庞大的社会情绪,这种情绪仿佛水底庞大的怪兽一样,突然跃出水面反噬了她,事件走向完全失控。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了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法学界相关人士,剖析这场本不起眼的小事,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这个局面。

1、

“弱者”与“强者”

唐映红不记得第一次刷到“地铁偷拍”事件新闻是在哪一天,因为这起普通的社会新闻,混在信息洪流里显得再普通不过。

左右一条信息去向的,往往是各大资讯与社交平台的算法。与唐映红一样,全国超十亿网民每天无时不刻都在接受算法的推送。据心理学作家唐映红长期观察,性别、贫富、权力三方面矛盾,都能够刺激到网民“最紧绷的神经”。

张某的视频和后续进展,尤其击中上述前两个流量密码。

6月9日,在广州地铁工作人员回应双方系误会后,张某的微博就“炸了锅”,原本只有保护女性权益的人跟帖,突然涌入大量替当事男子“打抱不平”的网友讨伐张某。张某在社交平台反问来者:“如果他真的没有偷拍,他为什么不发声?”

“因为他不会发声。”不少网友这样评论。6月11日,当事男子的儿子邓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后,当事男子的身份标签跃然网上: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

事件走向从“女性抵制偷拍”,突然演变成“精英欺负农民”。摆在大众眼前的“事实”是:一个擅长使用社交平台制造话题的名牌大学研究生,在网上挑起争端,侮辱一个农民工大叔。

“一般网民都有是非判断,心中有一杆秤。在这起网暴事件中,我相信一些网民是看不下去了。”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姜方炳认为,这种社会公正观,贯穿了这起乌龙事件的全过程。

“一些新闻为什么会被大众关注,成为热点?与事件当事人的身份标签有关,在特定的情境下这些身份标签的显性化,容易激发网民的一些社会情绪。”姜方炳说。

前期舆论向张某倾斜,因为在“女性面临偷拍”的情境下,缺乏安全感的张某无疑是弱者,即使过度反应,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具有正当性的自我保护行为。但反转后,他们的身份标签会演化成另一个情境中的强弱对立:张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而老年农民工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

随后网友扒出,曾在河南大学就读本科的张某,担任过学生会主席,荣获多个省级、校级荣誉奖项,于2022年成功保研至四川大学。在她的社交平台内,也分享过“双非保研”攻略。

“从目前爆出的信息来看,张某其实是按照精英路线来培养的,加之她表现出傲慢的心态,透露出一副小官僚做派,其实大家对这种处于特权阶层的人没有太大好感。”唐映红认为,在这场对张某的网络暴力中,也潜藏着民众反感这类做派的社会心态。

“从这个角度而言,网络暴力具有‘社会晴雨表’功能。”作为中国较早一批研究网暴的学者,姜方炳早在2011年就提出这一观点。“网暴事件的频发,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心态的反应,特别是一些明显带有情绪发泄性质的网暴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并思考其源头治理之策。”

“今天是发生川大女生事件,明天不知道是哪个事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蕾此前对类似事件有过深入研究,她认为,所有的偶然背后都有必然的因素,网暴能反映出社会当下发展阶段的一些矛盾性。“我们看到的是水面上的一座冰山,以为这是山的全部,其实下面暗流涌动,真正能够左右这个冰山移动方向的,是下面那些我们看不见的部分。”张蕾说。

2、

互联网的“魔性”

迫于舆论压力,张某最终还是道歉了:“叔叔,对不起,我真的错了,我不该在地铁上和您确认后依然在网络上随意散播视频,并对您本人的形象进行不当描述。”

这起事件本应到此结束,但公众没有选择原谅,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和推荐栏成为张某的曝光台,网络对她的鞭笞开始加码。



张某2023年6月11日的网络道歉截图。

6月12日,一名自称张某高中室友的网友站出来,称曾被张某校园霸凌。13日,一名自称张某本科同学的网友也提出类似指控,随后另一名自称张某本科同学的网友转发此微博,表示可以作证。

陆续有匿名网友曝光张某本科保研有不端、学术论文屡次挂名、硕士阶段旷课、在实习企业嚣张跋扈,甚至还有自称张某前男友的匿名网友爆出张某私生活混乱,多名自称张某父母、朋友的匿名网友公开发言,并放出真假不明的聊天记录截图。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上述信息的发布源头,均没有回复。其中,一部分信息被大量传播、二次加工,已无法检索到初始信源。而张某本人的声音,也从互联网上消失了。

6月14日,微博平台发布信息称,在这起网暴事件中,针对超出批评范畴的恶意侮辱谩骂、公开当事人线下身份、“人肉”当事人并号召集体举报、煽动他人攻击等违规行为,站方共拦截清理违规内容3798条,清理煽动性别对立、挑动群体矛盾的违规内容1712条,共147个违规用户被禁言7天至永久禁言。

6月21日,四川大学发布的官方通报中称:“学校对该生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接收过程进行了核查,未发现违反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的情形。”

回顾过往关注的网暴事件,姜方炳称,所有案例基本都存在“牵出效应”:一旦事件显露出网暴的苗头,就会牵引出大量关于当事人不为人知的真假信息。“特别是人肉搜索,会带出一些新的话题,很多时候会跳出事件本身,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后果,对当事人造成很大风险。”

唐映红形容,这种对张某层层加码的信息披露,也是在按照公众意愿塑造“完美加害者”,拉大“强者”与“弱者”的差距,这也满足了一些人性的恶趣味。“真相是什么不重要,如果说谣言有100万的阅读量,辟谣最多只有1000的阅读量。”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世界公平假设’,我们希望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在这件事件中,大众的心理图式就是:张某身上集结了所有的恶,是一个标准的坏人。”唐映红说,事实上,生活中各种案例里的受害人,也未必是百分百无辜,而加害人也不是十恶不赦。

在这场网暴中,除了激愤的网民试图塑造“完美加害人”之外,也不乏大量为谋利的投机者掺杂其中。

“在‘流量为王’的发展形势下,网络流量成了很多人的价值标尺、利益之源。当一起网络事件成为全民热点之后,很多人会借此炒作,带流量、蹭热点,或有其他目的,导致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姜方炳说,目前的网暴已经超出张某犯错应当承担的惩罚范围,有悖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之所以走到这一步,离不开互联网的“魔性”。互联网提供了一种即时反馈和迅速扩散的平台,这可能导致攻击者在冲动的情况下,发布攻击性言论或行为。由于虚拟环境的特点,攻击者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直接感受,可能更容易冲动地参与网暴。

多位受访者解释,互联网技术发展本是中性的,但将人“互联”之后,人性的阴暗面也被放大。一方面,人在匿名化的虚拟空间,缺乏外在条件约束,会肆无忌惮地释放恶意;另一方面,在群体性行为中,个体的特点和责任感会淡化,变得盲从和易受操控。

一场早年的心理实验或许可以表明,在缺乏外在条件的约束下,群体会生出什么样的反应。1974年,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曾创作了一个名叫《韵律0》的作品,在该作品中,她将72件器具置于观众面前,参与者可以任意用这些器具摆弄她的身体,其中包括鞭子、铁链和枪……无论参与者做什么,她都不反应,也不追究。

在被声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围观的人胆子开始大起来。有人用剪刀剪开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衣服,有人把玫瑰花的刺扎在她肚子上,有人拍了她的裸照将照片贴在她胸前,直到有人用上了膛的手枪对准了她的头,工作人员及时制止,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泪水夺眶而出。

作品持续了6个小时,她在结束活动后说:“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人们,他们就会杀了你。”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网络暴力同样是一场缺乏约束的群体性攻击行为,但它的杀伤力甚至比实体空间内的暴力更可怕。张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今,在真实空间内产生冲突的代价太大了,但在网络空间当中诋毁、网暴别人,几乎不需要成本。”

3、

“轻轻扔的一根稻草”

“这就像往骆驼身上堆稻草,我可能只是往上面轻轻扔了一根稻草,但没想到这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晶晶向南方周末记者这样形容网络暴力。

郑晶晶曾在代理“杭州取快递女子被网暴”案后,收到很多被网暴者的咨询,这使得她的工作变得复杂。“它会消耗你很多精力,例如为受害人做心理疏导,吸收这些负面情绪,我们也很难受。”

对于被网暴者而言,网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多位受访者表示,一个新闻热点或许会在几天之后,就被大众遗忘,但热点伴随的网暴,给当事人带来的“社会性死亡”,杀伤力可以持续一辈子,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姜方炳分析,在此次“地铁偷拍”事件中,如果当事男子家属前期不追究张某的责任,当事男子的名誉就很可能会永远定格在“偷拍的色狼”的标签上。“这件事一旦上网,即使你去道歉,对当事人的名誉伤害已既成事实,很难完全恢复,对心理的伤害更难以恢复。”

同样,当初的网暴者张某,后期沦为被网暴者,她也不可避免受到伤害。关于张某真假难辨的碎片化信息,已经成为全民讨论的“八卦”。而她就读过的学校一一启动舆情应对措施,北师大大同附中回复媒体,将会去了解张某校园霸凌情况,没有后续;河南大学紧急删除了官网中含有“张某”字眼的所有推送内容;四川大学也公开称将会依规惩处张某,南方周末记者先后于6月14日、19日两次拨打四川大学研工部电话,对方均称“事件正在调查中,其他不便透露”。

“破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使其在社会关系中被人排斥,这是对一个人极大的冒犯。”唐映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网暴对个体的伤害不仅仅反映在言语暴力和负面舆论的压迫感,更大的伤害往往反映在对个体社会关系的破坏上,也就是所谓的“社死”。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近五年由网暴引起的极端案件,发现至少有7起“网暴致死”案件,仅2023年就发生了至少两起。

2023年1月23日,粉色头发女孩郑灵华去世。她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如果我死了,是不是社会舆论就能关注到网暴,或者让这些发言的人们羞愧一辈子?”

19天后,网红孙凡宝在直播中死亡。自杀当天,他连续发布3条动态,讲述自己被持续半年多的网暴导致精神严重抑郁。他写道:“就算我现在不管多努力,多想好好生活都没用,网暴我的人不放过我。”

就广州此次事件,郑晶晶认为,张某骂对方,可能属于民事侵权。反之,张某从最初可能的侵权人,变成后续网暴中的受害人,也可以提起诉讼维权,不论网民的出发点是什么,网暴都是违法行为。

“当然,起诉不一定会胜诉。网友发的这些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诽谤,张某应该心中有数。如果一部分网友发布的内容,是在合法范围内陈述事实,没有进行严重侮辱,张某只能接受;对于那些严重侮辱、诽谤张某的人,张某可以提起刑事自诉。”

郑晶晶有一种直观的感受:近几年,网暴案件越来越多发,她也越来越招待不过来前来咨询的被网暴者,索性减少代理该类案件,“而且网暴类案件,维权也比较难”。

一是网暴的维权成本较高,有些被网暴者承担不起费用主动放弃;二是取证困难,对于网络匿名化的网暴者,难以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缺乏证据就无法立案。“很多平台提供一个IP地址和手机号,你得想办法通过法院开调查令或发函,向运营商取得用户的手机号和个人信息,但很多运营商并不配合,理由是涉及用户隐私。”郑晶晶说,这个过程,需要消耗相当大的精力。

“这真是比较头疼的事,平台也很难解决。因为用户注册时只提供手机号,平台就只能提供给我手机号,没有姓名和身份证号。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用户都实名制,这其实是需要各大运营商配合法律,解决这个问题。”

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2023年6月9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要从法律维权方面消除网暴,不太现实,现在困扰大家的,是社会性的综合问题。”郑晶晶说。”
 
lue96500 发表评论于
杀人犯会被杀。但这两种杀是不同的。
StewartPlatform 发表评论于
伞兵作者,是那个张某的同类
nzder7 发表评论于
又是一篇洗地的,真是恶心!为什么有那么些人不厌其烦地做这种无聊的、毫无道德底线的事情?假话说三遍就变成真话了吗?
CN1618 发表评论于
洗地小作文。罗嗦再多,也改变不了基本事实, 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本想欺负老实人结果把自己栽进去。所谓公开道歉,无非是鸡贼止损罢了。被全网审判属于咎由自取。最好是在网络世界里留下永远的记录,让这厮在中国新闻行业永远不得立锥之地。
十三叔 发表评论于
张某的下场得益于她的党员和干部身份
bluewave99 发表评论于
有什么了不起的, 直接断网。生活更加健康。
挺没劲 发表评论于
首先要弄清楚谁在网暴。这女的一开始就采取网暴手段对付一个无辜的人。在实习的地方就能够操纵手段控制网络,非常有手段。后来道歉了又换小号继续冷嘲热讽,毫无悔改之意,不愧为三个代表的党员,
wuyong 发表评论于
这篇文章是在为这女的洗地。现在的网曝确实有问题, 但是这件事情恐怕还是网民们心明眼亮。 大家的愤恨并不在于她误解了老汉, 问题在于她明明知道是误解,而且已经和解了的情况下依然在网络上大放厥词,这种骗流量的行为是不能从容的。 这才是网民们揪住不放的根本原因。现如今, 这网红们为了赚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的, 完全没有了做人的根本底线。
Nevermind666 发表评论于
晕,河南大学本科,还优越感这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