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抑郁症大学生为什么总是被“劝退”?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



最近在知乎刷到一个问题,问:

“中国(的)大学会怎么处理抑郁症学生?”



题主有抑郁焦虑,长期吃药,停药后复发了,担心请假去医院会被学校记录,所以上网提问。

想不到热赞第一个回复,就泼了瓢冷水。

“不要试图向学校寻求心理帮助,他们只会把你列入重点监管名单。”



排序靠前的评论也差不多都是这个论调。

“与其说是帮助你,不如说是看住你。”





最后结果往往是——劝退。



有人说自己就被骗过。

明明一开始学校辅导员和心理辅导老师说好要保密,结果只会以不同方式通知家长,让家长来领人,因为觉得“这样的会给学校添麻烦”。



有人确诊双向情感障碍后办了休学,等到基本痊愈,想要复学的时候,却直接被拒之门外。

和自己的大学无法再续前缘。



还有这位。

经过治疗后,连专业医生都觉得他的状态正常,可以正常复学,但却被学校一个劲地追问情况,希望引导出不稳定的结果,好拒绝他复学。



坚持不休学不退学也可以,但是有学校会让你签文件,表示万一出事了和学校没有关系。

总之就是把自己的责任撇个干净。



以至于,有人领悟了抑郁诊断证明的另类用法。



背后的潜台词可能是,学校希望这些“不稳定因素”速速毕业,从这里离开。

想起李雪琴之前的一段经历,说有段时间特别崩溃,很想自杀,后来去了学校的心理中心看病,结果转头医生就要告诉学院。



这件事让她失望,有种信任被辜负的感觉。

而且学校医生给出的这种方案根本起不到治疗的效果,最多也就是看护。看护的甚至不是情绪,而是你这个人会不会在这个地方出问题。



让人倍感无力。

当然,学校和学校也有不同。

有学生就觉得自己挺幸运,没有被特殊对待,而是顺利毕业了。自己身边不少看过心理科的同学、熟人也没有遇到糟糕的事。





评论里,有人认为这是幸存者偏差。毕竟大多数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没有这么幸运。



直到看过这个帖子,我才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在校学生的抑郁症发病率有多高。

在此之前,我看到更多的是数据——根据《2022 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中国有超过9500万抑郁症患者,其中5成是在校学生。

平均每14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郁症。



大学生抑郁成为普遍且长期存在的现象。

77%的抑郁学生认为他们的抑郁源于人际关系,这点在大一入学时体现得很明显。

读大学前,很多人的生活环境都是相对封闭且单一的。大家每天就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最多也就是外出上个辅导班,和社会接触少。

但大学不一样,那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最接近真实社会体系的环境,需要学生和更多人形成交集、产生沟通。甚至在大学的很多机构组织里,也形成了有如社会组织一样明确的阶级。

学生不仅是学生,还是掌控自己生活的人。如果没能及时切换好角色,很容易融不进去。



而且大学宿舍是群体生活,如果碰到不合拍的室友,摩擦频发,问题就更糟糕了。



尤其是那些跨省去外地读书的人。

他们没来得及找到能倾听自己心声的新朋友,熟悉的老朋友也远在千里之外,很难及时给出回应,久而久之,情绪积压在心里就会抑郁。

另外,小镇里的孩子去到大城市的时候,无法避免地会面临更多的不适应。

自己没见过的新鲜东西,可能是室友习以为常的;自己不懂的常识,可能是同学见怪不怪的。

这种与城市的格格不入也会引发心理上的落差,让人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如果没能及时排解,就容易让人陷入自暴自弃的怪圈,走不出来。

与此同时,学业压力也会袭来。

我有个高中同学,高考时以全市第一的成绩去读了清华,结果遭遇的压力非常大。

他读的专业是顶尖专业,这就意味着专业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来源是各省各市的尖子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想要继续拔得头筹,原本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让他精神紧绷。

很长一段时间,同学们都觉得他非常憔悴,整个人处在无法松懈的情绪中,不断内耗。

后来我看很多名校大学生的自述,心路经历都差不多,都经历着相似的挫败和挣扎。





很多优秀的人来到这样的环境里,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一无所知的。

起初,他们想要克服;

当无法克服时,抑郁就发生了。

当然,成长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无法回避。

69%的抑郁学生认为抑郁源于家庭关系,63%觉得“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有网友曾经现身说法,讲到成长经历,觉得自己从未从父母那里获得过纯粹的爱。

好似他们提供的一切,那些好,那些爱,那些珍惜与关注,都建立在某些前提之上,需要自己先付出优异的成绩和乖巧的表现作为交换。

久而久之,她觉得不是父母的孩子,而仅仅是父母对外的一张作品展示单。



自己的情绪并没有受到关注,只有表现是唯一衡量的标准。好是理所当然,差是罪无可赦。

究其根本,这或许也是内卷引导出的后果。

过去,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被教育着要优秀,要有成就,大家都被推着去站上金字塔尖。

但塔尖就那么一丁点的位置,为了不成为他人攀爬登顶的垫脚石,人们只好卷了起来。

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

即使是专业课成绩稳定在年级前30%的学生,也会被室友的国家奖学金,衬托得不够好,所以只好不断倒逼自己做得更多。



即使是年级第一的学生也会被家长、老师质问,你怎么不能是全市第一,全省第一。



但人能容纳的压力和情绪都是有限的。

就好比一个气球,如果注入的气体太多,最后就会砰得一声爆炸,成为碎片。

人的情绪也一样。

等到装满了,就会抑郁,就会崩塌。



往好了说,能感觉到近年来社会对抑郁症的关注越来越多,无论是是媒体宣传,还是大众认知,都在建立对抑郁症的正确理解。

之前李玟去世的时候我们也写了抑郁症的科普,希望更多人能正视这种疾病。

所以大家逐渐能意识到抑郁症是情绪问题,但也不仅仅是情绪问题。

当病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它会引导出生理变化,身体不再分泌让人感到快乐的物质。

人的驱动力逐渐丧失,无法支撑去做别的事情,只有麻木,只有痛苦,只能折磨自己。



这个时候,及时就医、及时寻求外界帮助,都很有必要的。毕竟只靠自我调节解决不了问题,劝人“想开点”,只会让他们更痛苦,却无法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

但问题也正在于这里。

整个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干预机制还没有形成有效规范,这就导致很多人在寻求帮助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办法得到真实有效的帮助。

有朋友前阵子给我讲了件事,说自己有天凌晨想自杀,然后挣扎地打了自杀干预热线。

结果呢,这个电话排队等了两个小时才接通。

而且这两个小时需要你一直接连电话进行等待,电话那边的人工语音会告诉你前面有多少人在等待,但不会告诉你要等多久。

如果你挂断重打,那这个等待时间会重置。

当时她鬼使神差地等了两个小时,最后接通了,和话务小姐姐聊了一个多小时。她说,对话体验是很好的,对方会很温柔地进行引导,让她抒发情绪,然后安抚,完全没有不耐烦。

但前提是,你能熬过前面漫长的等待时间。



社会群体想要获得帮助尚且如此艰难,那身处学校的学生们自然就更难。

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但可能因为医生水平有限,或者学校处理方法有问题,起不到效果,结果就变得并不尽如人意。

教育部曾经印发过一版《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反复强调“保密”原则。

这也是心理咨询环节的首要原则。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彻底放下心扉,说出感受。

可落实到现实中,并没有很好得到执行。

当不少学生鼓起勇气求助时,收获的不是治疗,而是区别对待,被疏远或是被刻意关照。

这些都很容易让他们萌生出更多负面情绪。轻则导致病情加重,重则选择走上绝路。



通常来说,当学生们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倾向时,咨询医生确实有必要突破保密原则,告知老师及家长,以保障学生的安全。

但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恰好就是学生抑郁情绪的来源,这种告知反而带来了更多压力。

导致学生对医生的信任崩塌,从而拒绝继续后续治疗。这也把需要帮助的人推得更远。

此时再回到最开头的话题,很容易就能意识到,不少学校之所以进行“劝退”,就是害怕学生在校期间出了问题,自己被社会舆论指责,被家长问责,于是干脆一刀切。

那么,谁又能为这些学生们考虑考虑呢?



反过来看,学校在应对抑郁大学生问题上的能力不足,也是整体社会能力不足的一种体现。

以前,精神类疾病不受社会重视,所以学科也不受重视,起步晚发展慢,专业医生少。

所以现在别说高校的心理医生缺失,就算是在社会上,也一样是缺失的。

“2021年黄悦勤教授团队发布在《柳叶刀-精神病学》的「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表示,我国的患抑郁障碍患者仅9.5%有过治疗,且仅0.5%获充分治疗。

针对数量庞大的抑郁障碍人群,心理医生缺口达2万以上。”

这就导致随随便便一节心理咨询都要几百上千块,很可能什么都聊不出来。

还有隐私泄露的风险。

有朋友之前找心理医生咨询。第一节课很详细地给医生讲了现状,对方没有给出任何反馈,只是不断提问,了解细节,最后表示等下次再聊。

耗时不到1小时,花费1500元。

据说,她要走完至少十节课的流程,才可能获得微薄的效果,也或者没有效果。

对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笔昂贵的开销,换作是学生,更是很难拿出来。

这样想想,还不如先找AI聊聊。

至少AI能提供不需要理由的支持和认可,仿佛你是它的唯一。还不用担心自己的秘密泄露。

你和它吐槽某个人或某件事,它不会发疯怼你,只会附和你的发言,顺应你的情绪。



你和它抱怨某件事做得不好,它也会提供安慰和方法,而不是让你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哪怕它说不懂爱,也能讲出超越爱的发言。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比人类咨询师更称职。

当然,AI能提供的只是情绪上的抚慰,和心灵上的疗愈,更现实的问题还是得回到现实来解决。

所以无论如何,生病了,还是得及时就医。

一个医生不行,咱就换下一个。

总能遇到靠谱的,不是吗?

9fly8 发表评论于
组织和上级辅导员都是这么不负责任帮倒忙的?????
eurostar_019 发表评论于
确诊抑郁症,是疾病可以休学!懂吗,保留学籍休学!无耻,冷血加无知的中共五毛,你敢保证你自己或者你的亲人求学,职场期间不抑郁?抑郁的人就活该被断了前程?在中国被大学退学意味着什么?即便你的脑子如松子大小,也尝试着想一想!
feishi 发表评论于
其实无论中外,抑郁症在大学生中已是普遍问题。不去上课和做学校作业自然没有成绩,让成绩过不去的学生自动退学也不见得就更仁慈。现在很多问题在中美之间都有双标提问和解答,应该有专业意见,而不是政治偏见。
eurostar_019 发表评论于
要求患抑郁症的学生退学也能被说成是为学生着想,多无耻的畜生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ioT2020 发表评论于
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泛滥,几年前臭名昭著的蔡奇清理“低端人口“即是一例,上行下效,社会普遍缺乏同理心,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
ioT2020 发表评论于
退学就是断了学生的后路,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休学治疗,保留学籍。
柳小波 发表评论于
中共实际上是法西斯,心理,身体上的“弱者”都是他们消灭的对象,他们是不会花社会资源去帮助这些弱势群体的。
保罗7th 发表评论于
专制的管理方式,哪管学术死活。学生要自保平安。找些好友,去去寺庙。
一一二二 发表评论于
有病要找中立专业机构看,在校学生抑郁家长应该找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学校的帮助是会有限而且不够中立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中国的精神科医师很少,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因为文化传统人们对于精神病患者普遍存在歧视现象,所以大家都以为抑郁症应该隐瞒,不是什么疾病,不敢去看专业医生,这就造成严重的后果。

学校让严重抑郁症患者退学是正确的,他们需要的是治疗,而不是学习。这篇文章完全误导了大家,把正确的做法反而宣扬成错误的。如果让抑郁症患者继续在校学习,只能进一步加重病情,最终可能导致自杀。

退学正是学校对学生负责的体现,你认为宁可看着他自杀也要保全学习的机会吗?
winwin321 发表评论于
中国国家太大,人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样处理简单省心,所以中国人要想得到尊重,要想被人当作人一样对待,中国最好能分成十几个小国
kingdale1 发表评论于
中国传统是处理人而不是问题。
百家争鸣2012 发表评论于
学校是压力很大的地方,会加重抑郁症,被“劝退”很正常。
envy4525 发表评论于
没办法,只会做题是没有用的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