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印度公交性侵案:BBC纪录片却被禁播至今(组图)

波老师看片 0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成绩很好的女孩,被来自没有受过教育的贫民窟男子强暴。

被判了死刑的这名男子在面对镜头前,大喇喇地说出他对“好女孩”的定义:

好女孩晚上9点不会在外闲晃;

她当时就应该闭嘴让我们强奸。这样大家“用完她”就会放她下车;

她们的裙子很低,她们看起来“很浪”……









这不是艺术的杜撰,它是源自真实发生的故事。

2012年12月16日震惊世界的印度德里公交车轮奸案。

这一幕兽行被英国女导演雷思丽·尤德文拍进了BBC纪录片里。

豆瓣9.0的评分显然说明了影片的高质量。

印度的女儿

India's Daughter



印度是一个男性主宰的地方,女性身份在这里可以说一文不值。

但随着时代变化和国际的关注,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开始大胆挑战印度的电影市场。

希望透过大银幕可以为印度女性勇敢站出来带来一点自由的空间。

《印度的女儿》的出现可以说恰到时宜。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看不到科技蓬勃发展,科技人才辈出。

这是频获诺贝尔奖、还将火箭送上太空的国家该有的样子?

甚至他们还会很自豪地说上一句:

“我们有很棒的文化,而我们的文化里是没有女人的位置的。”



整部纪录片以事情发生的经过为主轴。

以插叙的手法将访谈的人物编入于影片中。

受访对象有受害者父母亲、家教老师、6名加害者、加害者辩护律师、女性权力策进会、法官等各阶层人士。







片中每个受访者几乎都有谈到女性这个性别的在印度文化的定义。

更从社会文化、习性和观念等各方面貌来阐述这件事及强暴犯罪在印度的泛滥情况。

不知道是因为太过真实还是探讨太深入。

这部纪录片在印度国内以“忧虑影片触发骚乱”为由遭到禁播。



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感到最惊讶的一件事就是:

这些印度男人,好像把“强奸”当成他们吃饭、睡觉一样习以为常的事情一样。

而女人们,他们不敢独自出门。

即使外出,她们也必须戴上面纱遮住头部和包裹严实的身体。







讽刺的是,在儿童与妇女福利部里,桌上摆了很多电话。

这些电话就是方便民众致电举报和妇女维权的专线。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63分钟里,它始终一声不响。



公车司机-穆克什

为取素材,这位女导演花了30小时采访公车轮暴案的主犯穆克什·辛赫。

他的身份不是什么有钱人,只是一位公交车司机。

镜头里的他坐在椅凳上,脸上的胡须修剪整齐。

身上穿着干净的棉质格纹衫,说话时语带自信,面带微笑。

如果不是带着手套脚镣,我会认为他是位慈祥的父亲或者好丈夫。



案发时,穆克什声称自己一直在开车,并没有参与轮奸。

但他对于自己会被捕,感到非常荒谬。

当他听闻女孩悲惨的状况后仍面不改色、毫无悔意。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段采访。

在强暴事件中,女人该负的责任远比男人更大。

在被强奸的过程中,女人是不应该反抗的,这样才会事后放她走。

他们只会打同行男性朋友,女人是不会引来杀身之祸的。





“事后的15分钟左右,我一边开巴士,女孩还是不停地尖叫求救,在场另一个未成年少年于是把手伸进她的身体,拖出她的肠子……之后,我们就合力把她扔到大街上。”

如此令人震惊的一个过程,在他嘴里,仿佛显得很理所当然。

他竟然还表示:这样的判决对女性来讲是不好的。

以前可能强暴完后会考虑到,反正她不会也不敢说出去。

但恐怕以后强暴完后只有选择杀了她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这句话间接地反应出了印度在社会性别上的鸿沟。

没有家中长辈的陪伴女性晚上是不应该外出的。

因此乔蒂当晚和男友待在外面是不对的举止。

强暴的举动只是个“教训”,而不应该反抗。

而女孩该做的事是做家务,而穿着暴露的衣服外出就是错误的事。

男人其实才是遭受“荡妇”诱惑的受害者。



但是反观穆克什的家人,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或丈夫犯下这样的强暴案感到无奈。

他们出身在贫民窟里,过着永远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的贫穷生活。

为了生活可能有孩子离乡背井到大城市里讨生活,为挣钱可能会铤而走险。

这些对于多年不见的家人来讲,根本就是一种无奈。

原本生了一个在印度备受呵护的男孩,期待晚年能受到照顾的老父母来讲,自然是不愿意承认孩子的罪行。

但是却又无奈地接受它。



而其他参与者中有一人是已婚且育有一子,他的妻子愤愤不平地说:

“我丈夫绝对不会干这种事!”

在判刑确定后,这名妻子甚至说道:

“男人要负起养家的工作,我嫁给了这个人,你们却带走了他,孩子什么都不懂,我唯有掐死他吧!”

从这些对话中听不到一丝丝他们对受害者的愧疚。





罪犯辩护律师

穆克什的辩护律师夏尔马在纪录片中说:

“如果你谈的是男人与女人平等,像朋友一样,不好意思,那在印度的社会里是不可能的。”

他都有着跟穆克什大致相同的想法。

更指出女死者乔蒂全因不遵从印度文化,竟在晚上6点半以后跟不认识的男人出门。









第二位辩护律师则说:

“如果我的女儿或姐妹有婚前性行为,我会当着全家人的面,开枪杀了她。”

他的言论更加过分了。

他将问题归咎在女性身上,认为女性是要被男性保护的。







但当她们在不对的时间出现在家庭以外的场所。

以及不适当的穿着就必须承担自身安全受威胁的风险。

这类在我们听来荒谬至极的言论,又是多少印度男人心中奉为圣经的性别教科书?





他做了一个比喻——印度的女人像宝石一样。

但如果这个宝石放在街上,你就不能怪狗把它叼走。



他认为,并没有“男生与女生只是朋友”这种可能。

一个女人在男人眼里,就只代表“性”。

女性只是生育工具或物品,不是人。

而强暴,是一种教训“坏女人”的方式。

这两名律师是受过教育的专业人士,也都是印度律师委员会的成员。

却仍一再重申被强暴是女孩的错。



男人为何要强暴?

我发现这个已经类似癌变扩散一般的问题,奠基于印度对性别尊重的极度匮乏。

事实上,整锅粥都臭了,而不是几颗老鼠屎那么简单。

而在印度,这也不只是几颗烂苹果的问题,而是装苹果的桶子也烂了。



导演雷思丽还在纪录片里访问了一名34岁的男性性侵犯者。

他因为性侵一名5岁小女孩被判刑10年。

在访谈中,他详述是怎么脱掉她的内裤,小女孩的眼里如何充满恐惧。

当雷思丽问他这小女孩有多高,对方站了起来、用手在自己的膝盖附近比划了一下。

雷思丽忍不住问他:

你怎么能对一个孩子做出这么恐怖、而且毁掉她一生的事?

对方的答案是:

她不过是个小乞丐,她的生命根本没有价值。

雷思丽也去追踪了这位小女孩的现况,她现在已经10岁了。

但她一直没走出这件事情的阴影,高额的咨询费让她没钱去看心理医生,只能每天活在抑郁之下。



韩国《素媛》浮出了水面,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但像这样的印度小女孩事件,怕是永远地沉到了水底。

而再过3年,这名男子就可以出狱了。





时间再回到2012年的12月16日。

乔蒂·辛格,23岁,这个名字就代表光明与喜乐的女孩,当时刚结束医师资格考试。

她立志用自己的学识,要在家乡筹办一家医院,造福更多人。

“女孩,一生下来就可以做任何事!”

当时的她是这么说的。



在印度,女性能上大学,是一件很少见的事。

而要读上印度的王牌专业——医科更是罕见的事情。

为了供乔蒂读书,她的父母只能变卖家中房子,并在德里机场兼职两份装卸工人的工作。









为了补贴学费,乔蒂晚上八点到清晨四点在客服中心工作。

她一天大概只睡三到四个小时,接着起床继续念书。









那个在德里的晚上,她跟男友前往电影院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回程路上,误搭了一台不在时刻表排班的黑公交,就此改变了她的一生。

乔蒂在公交车上遭遇同车6位男性轮暴,以生锈铁棍伤害与性侵她。

她试图反击,咬了这些攻击她的人。







不久,这帮人中的其中一个说:

“她死了,她死了。我们必须处理掉她。”

事后被发现时她全身是伤且赤裸地躺在大街上,脏器流了一地。

此时司机穆克什看到乔蒂还在动,试图倒车撞她。

最后是一位路人骑车经过,才报了警。他事后回忆说:

“她看起来像只产后的乳牛,到处都是血。”

辗转前往新加坡治疗的途中,乔蒂多次醒来,不停重复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最后她不治死亡,乔蒂的男友,也因为被痛殴从此少了一条腿。



乔蒂的爸爸对爱女之死说道:

幸福离她只有数步之遥。

这起轮暴案在印度引爆民众抗议浪潮,乔蒂则被称作“印度的女儿”。

乔蒂最终的死,同时带出印度最好与最坏的面向。

而《印度的女儿》播出之后,这些声浪也被分成了两派。

一派赞成纪录片所揭露的社会阴暗面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派认为纪录片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形象,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根据印度国立犯罪记录署的资料,印度每20分钟就有一位妇女遭到强暴。

从2010年起,包含强暴等对女人不利的犯罪行为,登记有案的犯罪数量已经增加了7.1%。

不只是印度妇女会被侵犯,连外国女性游客也逃不出魔爪。

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印度的强奸案件如此猖獗,真的没人管吗?

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让这个文明古国被贴上了这么丑陋的标签?



提到印度女性,我们脑海中立即浮现的大概会是童婚、性侵、地位低下等字眼。

不过,长期以来,其实印度早已有本土力量长期关注女权与性暴力议题。

但各个案件背后藏着的性别、种姓、阶级等错综复杂的结构性因素,一直或多或少影响着女性权益的推动。

尽管印度政府已加重强奸罪刑期至20年,最重可处以死刑。

但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重刑之下仍无法有效阻止悲剧发生。



童婚在印度属于违法行为。

尽管印度“童婚禁止法案”改革至今已经超过90年,但这项法律却广受印度13亿2000万人口所忽视。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

18%的印度女孩在15岁前结婚;30%的印度女孩在18岁前结婚

11岁的曼内玛早在5年前已经嫁给了大他14岁的男人。

而2年后,他22岁的丈夫因为想要更具性魅力的女孩而把她遣送回家。

再过2年半,她又被迫嫁给了另一个中年男子。



所以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女孩在一个印度穷人家庭就是累赘的存在。

多一个人就是多一张嘴。

甚至在很多医院产检时被发现是女孩的家庭会在第一时间打掉。

嫁妆在印度传统中必须奢华、讲究排场。

高额的彩礼也意味着生女儿将是拖垮家庭经济的负担。

而童婚之所以在印度盛行,很大的原因就是它嫁妆花费少。



在印度,女人可能在6岁结婚,12岁成为母亲,二十出头时身体已经毁损。

根据印度政府不完全普查,约有30万名印度女孩在15岁前生过小孩,部分拥有2~3次生产纪录。

他们因为瘦小、先天营养不足导致生下来的孩子发育不良、畸形。

她们甚至在23岁的花样年纪就必须切除子宫。

这就是现今印度的残酷现实。

她们已经没有机会再接受文化教育,特别是贫民窟的孩子。



在印度,当一位父亲向警察局报案说自己女儿已经失踪好几天时。

警察问他的第一句话是,“你是什么种姓?”

如果我们不承认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强奸危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对乔蒂之死就无法理解。

毫无疑问,警察问的那句“种姓制度”是错的。

但对于其他人来说,仅仅谩骂这种不道德,而不谈论这些陋习,这本身也是一种错误。







从女婴堕胎和强暴、侮辱妇女开始。

今天你正在家中养育刚出生的男孩,你是否以后会教他做着正确的事?

什么是“做正确的事”?

我们在教女孩一万遍不要穿短裙,不要在晚上走夜路!

不如教男孩一遍“永远不要强奸!”来得有效。



对于乔蒂来说,她的家庭勇于挑战规范,父母对她与兄弟一视同仁。

她以最好的学业成果回报他们,继续念大学后回报家乡。

然而,对于攻击她的那些厌女主义、残暴的男人而言,她“越界”了。

她藐视传统,最终为此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这场胜利。



《印度的女儿》的问世,就是为了纪念乔蒂人生瞬间改变的这天,也记录着事件爆发后印度的集体愤怒。

此案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印度触发了一次全国大规模争取男女平等的示威。

男人与女人一起走上街头,要求从未被这片土地允诺的性别正义。

“女人有权做任何冒险。”

无以计数的印度人在街上呐喊​:

休想指导我们该穿什么衣服,休想规定我们要在哪些时间、需要多少人陪伴才能外出。



一日接着一日,这些人面对无情的打压,从催泪瓦斯、棍棒再到高压水车……

“他们争取女性权益,这样的景象,带给我生命极大的震撼与信心,我未曾在其他国家看过这么振奋人心的画面。”

导演雷思丽说,这也是她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只身来印度拍摄的一个重要目的。

不是因为公车轮暴案的恐怖惊骇,而是因为见到街上的抗议多么振奋人心。

这样,这部纪录片的使命也就达到了。



这起悲伤的故事并没有因为乔蒂的去世而画上句点。

事后,法官以“这是极罕见的案例”为由,判了四名成年犯死刑。

一人已在狱中自杀。

严重伤害乔蒂的青年因为仅17岁,只判了3年有期徒刑。

他们总是能够脱罪,同样的事三番两次不断重演。



光是2012年,在印度德里有706起强暴案件发生,而仅仅只有一个案子定罪成功。

印度距离正义还太遥远。

我们都清楚明白,这样的案例从来并不是少数。



其实不光是国外媒体时常报导印度的这类事件,印度媒体本身力量相当强大且自由。

他们并没有忽略这些问题,他们或许比其他人的更重视自己国家内部发生的一举一动。

这些新闻象征着印度社会正在进步,因为有人开始重视事情才会被报道。

女性自主和独立的思想开始萌芽问题才会因而浮上台面。





或许这才是这部纪录片的诞世目的。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8167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