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拱白菜”言论被全网嘲的浙大学子 现在怎么样了?

阿呆爸育儿 0

两年前,在《超级演说家·正青春》的舞台上,一名高三学生因为一句演讲词被骂上了热搜。

这名学生叫张锡锋,来自大名鼎鼎的河北衡水中学。



在演讲中,张锡锋分享了自己奋斗改命的经历,想为“衡水模式”正名。

他近乎哽咽地表达了自己不甘平凡的决心: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这话乍一听有些刺耳,但放在整个演讲中看,并非是字面上的粗俗含义。充其量,只是个不太恰切的比喻罢了。

但没想到,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的11分钟演讲里,只有这句话被传遍了全网。

这句话不但把张锡锋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还让他从一个寒窗苦读的小镇做题家,变成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凤凰男”。



如今两年过去,那个风波之中毫无还手之力的少年,变成了什么样呢?



在演讲台上,张锡锋把自己形容为“土猪”,并不是一句玩笑自嘲,而是他在挫败之后的自我确认,也是他长久以来的自卑心结。

张锡锋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偏远乡村里,童年生活称得上无忧无虑。

但这种无忧无虑,是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的。

张锡锋小学的前三年,是在镇上读的。“两间屋子,三个年级”,就是这所小学的全貌了。



设施简陋,师资更是匮乏,老师常常需要一人“分饰多角”。

张锡锋的语文老师,早晨上完语文课,就回办公室听上半天录音,等到下午再给学生们上英语课。



拿捏不准读音的老师,常常在课堂上无奈地向学生请教单词发音。

张锡锋的父母知道,如此落后的教育条件,注定会堵死孩子的出路。所以在辛辛苦苦打工攒下一笔钱之后,他们便当机立断地给儿子转了学。

那一年,张锡锋只有十岁,连普通话都说不好。

俗话说:“狗肉进不了大上海。”这大概是张锡锋转学以后,给同学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走进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张锡锋站在讲台上红着脸自我介绍。可他一开口就是土味十足的方言,话还没说完,就惹得全班哄堂大笑。

在教室里学习跟不上进度就罢了,连体育课张锡锋也没办法融入。

操场上,第一次接触足球的张锡锋分不清敌我球门,接连踢出了好几个“乌龙球”。在同学们的指责和嘲笑声中,他羞愧得抬不起头来。

在一次次努力尝试合群,却只能沦为全班笑柄之后,张锡锋第一次清晰地看见了教育的落差。

原来在他滚麦田、斗蛐蛐,和爷爷奶奶一起摇着蒲扇纳凉的时候,同龄人都在请私教、报兴趣班,被父母托举着,早早看见了更广阔的天地。



“那群人的起跑线,也许是我的终点线。”

这是某天放学后独自走在回家路上时,张锡锋突如其来地“醒悟”。那时,他的同学们早已陆续被家长开车接走了。

这个残酷的认知让年幼的张锡锋感到绝望,他站在熟悉的红绿灯前,第一次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看着那些擦肩而过的路人,张锡锋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再怎么挣扎,结局也注定是一个普通人,碌碌一生。



可他才十几岁,难道就要这么认命吗?



张锡锋在演讲的开头,借用村上春树的话,反复强调自己是个普通人。



“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着普通的事情。”

每念一遍“普通”,张锡锋脸上的不甘就更明显一分。

在灰心丧气的时候,是纪录片《航拍中国》里的一句话,唤醒了张锡锋深埋心底的那份不甘——

你曾见过什么样的中国?



听着这句话,张锡锋不由自主地开始回想。但他在苍白的记忆中反复逡巡,却只找到了乏善可陈的几个画面。

此时张锡锋抬起头,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同画卷铺展开来,内心突然涌起了一股冲动。

天地辽阔,他凭什么像个井底之蛙一样,守着方寸之地自甘堕落呢?

至少,得走出去看看吧。

人生刚刚开始,乾坤未成定局,逆天改命的机会一直都握在自己手里。

想到此处的张锡锋不再自怨自艾,他第一次有勇气剥落满身的锈迹,梦想着能够和那些光鲜亮丽的同学们一样,坦荡地为自己搏一个未来。

高中时,张锡锋进入了衡水中学。在这所以“军事化管理”闻名的学校里,张锡锋完全变了个人。

他不再是那个课堂上不敢举手的“土小孩”,而是蜕变成一个敢在全校乃至全国观众面前表达自我的青年榜样。

站在《超级演说家》舞台上的张锡锋,普通话中还残余一丝不明显的北方口音,但他眼神坚定、气场磊落,举手投足都是意气风发的模样。

回忆闭塞的童年,他不羞愧;提起衡中战斗般的生活,他不埋怨;谈及未来和理想,他满眼都是光。

“我们不是高考机器,只是一群穷人家的孩子,想要成为父母的骄傲。”



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张锡锋,头一回觉得未来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看着张锡锋在演讲台上声嘶力竭的模样,主页君想起了另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是在桑植中学高三誓师大会上,代表全体高三学生发言的符文迪。

在学校的体育场上,符文迪单薄的身板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声音——

“凌晨六点的校园很黑,但600多分的成绩真的很耀眼。”



但用发自肺腑的呐喊激励着同学们的符文迪,却遭遇了一场来势汹汹的网暴。

有人嘲笑她扭曲的表情,有人讽刺她狰狞的姿态,还有人给她贴上“戾气重、功利心强”的标签,把符文迪认真写出的励志演讲稿,定义为一文不值的毒鸡汤。



主页君不明白,为什么键盘侠们对一个满腔斗志的少年人,有这么大的恶意。

但加缪的一句话精准地总结了网暴者的扭曲心理:“对现实失去耐心,却又敌视过去,放弃未来。”

也许他们被现实击垮,也需要他们选择摆烂一生,所以会被符文迪这种积极而无畏的模样轻易刺痛。

我们心里都清楚,高考这座独木桥哪怕再狭窄、拥挤,也是寒门子弟改写命运的必经之路。

少年们笃信自己是鸿鹄,怀揣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梦想摸黑前行,又有什么可耻的呢?

但回头想想,为什么从前的励志叙事能点燃热血,如今却只能引爆热搜?

问题绝不是出在“张锡锋们”身上。



2021年高考出分后,张锡锋的成绩很快被曝光出来:674分,全省第228名。

张锡锋凭借这样一个不俗的分数,被浙江大学工科实验班录取。

但他取得了这样优秀的成绩,当时的舆论却都在“喝倒彩”。

“怎么没考上清北?”“才这点分,准备去哪拱白菜?”



但两年过后,那些过眼云烟般的舆论再也影响不了张锡锋分毫。

考入浙江大学后,张锡锋站在新的平台上与更大的世界交手,已然拿到了那张改写命运的入门券。

最近的消息里,我看到张锡锋作为榜样人物,接受了一些高中的讲座邀请。

回到高中校园,张锡锋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加油打气。



和他一样,桑植高中的符文迪也考出了文科645分的好成绩,最终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也许,现实和张锡锋多年前在十字路口的自嘲一样,寒门学子哪怕拿到高分、考到名校,也无法和那些生来就在罗马的人相提并论。

但当他们回望来路时,也一定会真心觉得自己了不起:原来不知不觉,已经走出了这么远。

从小山村到大城市,从课桌都不齐全的土学校到教育资源顶配的985名校,谁又能否认他们努力的意义呢?

从“寒门”到“龙门”,张锡锋比任何人都确认,从前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一场网暴绝不会给他的奋斗画上句点。

面向太阳的人,只会把阴影远远甩在身后。

但张锡锋被嘲的现象背后,不只是个人情绪的发泄,而是反映了一种集体焦虑。

内卷加剧、学历贬值、知识门槛降低的现状下,在象牙塔里按部就班走到最后的孩子们,往往难以接受回归庸碌人生的巨大落差。

本科、读研、读博,走出象牙塔后,拿到的薪资还是一样追不上物价。

但这样的现实,不该是我们消极对待人生的理由。

还记得那个喊出“多拿一分干掉千人”的衡水学长李松吗?十年以后,他已经成为一名常驻联合国的外交官。



这般翻天覆地的人生境遇,不是“逆袭”两个字那么简单。他中学时就被嘲讽是“考试机器”,在校园里做任何事都跑步前进,一年要做两万张卷子。

不知道连起来要绕地球几周的做题量,加上夜以继日的自我磨砺,才成就了这个走向国际的外交官李松。



这些凭借做题改变命运的小镇学子,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罗马山高路远,我们跋山涉水,总有抵达的一天。

就像胡适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所以,别因为起跑线落于人后而畏缩不前了。真正决定人生走向的,是你从今以后迈出的每一步。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index.php?app=news&act=view&nid=64530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